京都老蔡記
作者:蔡瀾

對百年老店,我一向有份尊敬,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又說什麼爛船也有三斤鐵,能生存那麼久,總是有點道理的。其中之一是「京都老蔡記」。
蔡士俊在北京皇宮做菜給皇帝吃,辛亥革命後流落街頭,在北京門前開了一小店,賣蒸餃和餛飩,生意興隆。政局不穩,蔡士俊帶了家人投靠河南開封岳母,後來又逃荒到了鄭州,創辦「京都老蔡記」。
廚藝傳給他長子蔡永泉,店名愈做愈響。朱德和梅蘭芳都是座上客,******在鄭州開會時特地到店裏吃蒸餃,大叫:「味道不錯,很好。」這句話在**********時變成毒咒,蔡永泉所受之苦不去談了,但把技藝傳給第三代的蔡元順,經營至今。
我到鄭州,當然非去「老蔡記」不可,但因其他工作,只有臨走的那個早上纔有空。該店只在十一點開門,已無時間趕到機場,好在當地友人老金拍胸口:「一句話。」
北方人就有這種豪氣,說搞掂就死也搞掂它,果然摸上店鋪時,蔡元順已經準備好材料,蒸出一籠籠的餃子。入口,鮮甜無比,是我一生之中吃過最好的蒸餃。回到香港寫了一篇東西志之。一年後昨天,接到電話,竟是「京都老蔡記」的第三代傳人蔡元順的聲音:「我來了。」一向不太開口說話的他,把電話交給朋友老金。老金說:「店裏來了許多香港客,拿了你那篇文章找上門,蔡元順高興得不得了,把你當是知音,這次來香港,說特別爲你做餃子。」
一聽大喜,我剛搬家,沒安頓好,就借拍檔徐勝鶴兄的廚房吧。約好今天一早去九龍城買材料。大師出馬,買的東西一定不少,我準備好大菜籃,跟他跑。
「蒸籠呢?」我一見到圓臉,身材略胖的蔡元順就問。「帶了。」他說,「麪粉?」我們到「新三陽」買,店裏說最好的是美國麪粉,從蔡元順的表情看來,知道並不理想,但像書法家,一管禿筆也能寫出好字,蔡元順照收貨。
再到街市二樓豬肉檔。「八二?」蔡元順問。我上次去他的店問過,應該是七成瘦肉三成肥肉的比例,也許他以爲香港人怕肥,所以這麼問。「七三。」我說。蔡元順笑了,知道我尊重他。豬肉不必自己剁,請店裏開碎肉機磨出,但要一塊姜,和肉一起絞,這是祕訣。爲什麼不用蔥?因爲蔥苦。
「還要些什麼?」我一共問了三次。蔡元順一共也搖了三次頭。就那麼簡單?就那麼簡單?就那麼簡單?
回到廚房,把麪粉加水反覆搓揉。這一下學問來了,所花的力氣,是我永遠付不出的。而且不完全是勁道,剛柔自如,恰到好處,才能出完美的麪糰。
輪到最重要的餡了。把碎肉放在一個大鍋裏,邊打邊兌水。打時一陣子緩慢,一陣子猛烈。那隻手的旋轉比攪拌機更快更有力,啪啪作聲。調味只有簡單的醬油和麻油。打出來的餡,像肉漿,水分很多。是我看別人做的最顯著的不同。
蔡元順開始包餃子了。出來的皮薄到極點,包着大量的餡。因麪粉不是慣用的,他只折了七八折。「看書上,你家做的不是堅持着十二折到十三折的嗎?」我問。不拘小節,是最大的學問,蔡元順說:「好吃就是。」
馬尾松老遠從河南鄭州帶來,比一般針鬆的葉子更長更粗,用上湯煨過,抹點麻油,鋪在蒸籠上。不用一般的布,是因爲松葉可以中空將蒸籠和餃子隔開,又不黐底,厚厚地鋪了一層,蒸起來卻比布易熟。一面包一面蒸,每一籠剛吃完又有一籠上桌,原來蒸的時間不必太久,四分鐘已經足夠。
上桌一看,皮薄如紙,用筷子一夾起,可以看到半透明的餃子皮中的餡,滲滿着湯,怎麼搖,也搖它不破。香而不膩,又是一餐近來最美味的,非常幸福,也想把這種感覺和大家分享。
「到香港來開?」我問。蔡元順又笑了:「一句話。」想起北方人的爽直和言重如山,他這一句話,一定做到,但是河南鄭州的那家老店呢?友人老金代蔡元順解釋:「來香港之前已經想好,交給他妹妹打理。」看樣子,各位再過不久,就可以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