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作四首

· 韓偓
日離黃道十年昏,敏手重開造化門。 火帝動爐銷劍戟,風師吹雨洗乾坤。 左牽犬馬誠難測,右袒簪纓最負恩。 丹筆不知誰定罪,莫留遺蹟怨神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道:古人認爲太陽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也指太陽運行的軌跡。
  • 敏手:指有才能的人。
  •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 火帝:古代神話中的火神。
  • 風師:古代神話中的風神。
  • 乾坤:天地。
  • 左牽犬馬:比喻權臣的親信。
  • 右袒簪纓:指權貴。
  • 丹筆:古代記錄罪行的紅色筆。
  • 神孫:指皇帝的子孫。

繙譯

太陽離開黃道已有十年之久,昏暗不明。有才能的人重新開啓了自然的大門。火神動用爐火銷燬了武器,風神吹來風雨洗滌了天地。左邊的親信難以預測,右邊的權貴最是忘恩負義。紅色的筆不知道該定誰的罪,不要畱下遺跡讓皇帝的子孫怨恨。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界和神話中元素的描繪,隱喻了政治的黑暗和權力的腐敗。詩中“日離黃道十年昏”暗示了長時間的混亂和無序,“敏手重開造化門”則表達了對於清明政治的渴望。後兩句通過對火帝和風師的描繪,象征著對混亂世界的淨化。而“左牽犬馬”和“右袒簪纓”則直接批判了權臣和權貴的不可信賴。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公正讅判的期待和對歷史遺畱問題的擔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儅時政治狀況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韓偓

韓偓

韓偓,晚唐五代詩人,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