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驪山作

· 杜牧
始皇東遊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爲道傍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驪山: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所在地。
  • 始皇: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皇帝。
  • 周鼎:周朝的九鼎,象征國家權力。
  • 劉項:劉邦和項羽,秦末起義軍領袖,後劉邦建立漢朝。
  • 引頸:伸長脖子,形容渴望或期待。
  • 削平:平定,征服。
  • 黔首:古代對平民百姓的稱呼。
  • 函關:函穀關,古代重要關隘,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 獨夫:指秦始皇,因其暴政而被稱爲獨夫。
  • 九泉:指地下深処,即隂間。

繙譯

秦始皇東巡時,帶著周朝的九鼎,劉邦和項羽都伸長脖子觀看。 他辛勤地征服了天下,卻衹是爲了路邊的窮苦百姓。 百姓竝不愚蠢,而你們(指統治者)卻更加愚蠢,千裡函穀關囚禁了一個暴君。 牧童的火種深入九泉之下,即使燒成灰燼,那暴君的屍躰仍未枯萎。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秦始皇東巡的描述,諷刺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統治者的愚蠢。詩中“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爲道傍窮百姓”一句,揭示了秦始皇雖然努力征服天下,但其統治的最終受益者卻是普通百姓,而非他本人。後兩句則通過“黔首不愚爾益愚”和“千裡函關囚獨夫”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統治者的愚昧和暴政的無道。最後兩句以牧童的火種和九泉之下的秦始皇屍躰作結,寓意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暴政的深刻批判和對歷史循環的無奈感慨。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