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日長至與世賢太史陪祀山陵往反得律詩十首沙河道中用廉伯贈行韻
廢堞荒涼水色幽,昔人曾此夜傳籌。
西風不見龍鸞過,斜日空餘鹿豕遊。
行旅似聞吹曉角,直更誰復抱寒裯。
興亡總逐浮塵散,輸卻青山一醉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癸巳日: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特定日子。
- 長至:指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 世賢太史:指儅時的歷史學家或官員。
- 陪祀山陵:陪同祭祀帝王陵墓。
- 沙河道中:在沙河的道路上。
- 廉伯贈行韻:廉伯(可能是人名)贈送給作者的詩韻。
- 廢堞:廢棄的城牆。
- 荒涼:形容地方偏僻、冷清。
- 水色幽:水色顯得深邃、幽靜。
- 傳籌:古代用籌(一種計數工具)傳遞信息。
- 龍鸞: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比喻帝王或高官。
- 斜日:傍晚的太陽。
- 鹿豕:鹿和豬,比喻野獸。
- 行旅:旅行的人。
- 曉角:清晨的號角聲。
- 直更:古代夜間值班的更夫。
- 寒裯:寒冷的被褥。
- 興亡:國家的興起和衰亡。
- 浮塵:飄浮的塵埃,比喻世事無常。
- 輸卻:輸給了。
- 青山一醉侯:青山下的一位醉翁,比喻隱居者。
繙譯
在癸巳日夏至這一天,我與世賢太史一同前往祭祀帝王陵墓,往返途中寫下了十首律詩,其中一首是在沙河路上,借用了廉伯贈我的詩韻。詩中描述了廢棄的城牆和荒涼的水色,昔人曾在此夜傳遞信息。西風中不見帝王或高官的蹤影,斜陽下衹有野獸遊蕩。旅行者似乎聽到了清晨的號角聲,而夜間的更夫又有誰會抱著寒冷的被褥呢?國家的興衰都隨著飄浮的塵埃消散,最終輸給了青山下的一位醉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廢墟和荒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廢堞”與“荒涼”,“龍鸞”與“鹿豕”,突出了昔日的煇煌與現今的荒涼。結尾的“興亡縂逐浮塵散,輸卻青山一醉侯”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世事無常和隱逸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