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老亭詩
誰能名醒老?陽明獨名之。醒老何以名?舉世醉如泥。
大醉天地昏,小醉喪威儀。安得獨醒者?哺糟啜其醨。
一醒撤人機,再醒撤天機。天人既已撤,天地同無爲。
天豈去此哉?先訓有家遺。種秫不種林,秫解忘憂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醒老:指清醒、不醉的狀態。
- 陽明:明亮的陽光,這裡可能指代智慧或清醒的狀態。
- 哺糟啜其醨:意指喫酒糟,喝薄酒,比喻接受世俗的低俗之物。
- 撤人機:撤去人爲的機巧,指去除人爲的偽飾和機心。
- 撤天機:撤去天命的安排,指超越天命的束縛。
- 種秫不種林:秫,指高粱,用於釀酒;林,指樹木。這裡比喻選擇清醒而非沉醉的生活態度。
繙譯
誰能定義“醒老”?衹有陽明能命名它。醒老爲何得名?因爲整個世界都醉得像泥一樣。 大醉讓天地昏暗,小醉則喪失了威嚴和儀態。如何能找到那些獨醒的人?他們甯願喫酒糟,喝薄酒。 一旦醒來,就撤去了人爲的機巧;再次醒來,就超越了天命的安排。天人既然都已撤去,天地便一同進入了無爲的狀態。 天竝未離開這裡,先祖的訓誡中仍有家傳的智慧。選擇種植高粱而非樹木,因爲高粱能讓人在忘憂時保持清醒。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醒”與“醉”的狀態,表達了對清醒、智慧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沉醉的批判。詩中“醒老”一詞象征著超越世俗的智慧和清醒,而“陽明”則可能代表了這種智慧的光芒。詩人通過“撤人機”和“撤天機”的表述,強調了去除人爲偽飾和超越天命束縛的重要性,最終達到“天地同無爲”的境界,躰現了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末句以種植高粱的比喻,進一步強調了保持清醒、遠離沉醉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