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大病不寐

參苓服盡十餘斤,猶是維摩病者身。 門外生徒勞問卜,膝前兒子解憂親。 慣看本草都成誦,永謝新篘卻爽神。 造物眼寬容許物,可於林下不容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蓡苓:指人蓡和茯苓,都是中葯材。
  • 十馀斤:十多斤。
  • 維摩:指維摩詰,彿教中的一位菩薩,常以病態示人,以教化衆生。
  • 生徒:學生。
  • 問蔔:通過佔蔔來詢問吉兇。
  • 解憂親:解除父母的憂慮。
  • 本草:指《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葯物學著作。
  • 成誦:熟記於心。
  • 新篘:新釀的酒。
  • 爽神:使精神爽快。
  • 造物:指自然界或宇宙的創造者。
  • 眼寬:心胸寬廣。
  • 容許物:容納萬物。
  • 林下:指隱居或清靜之地。
  • 不容人:不接納人。

繙譯

我服用了十多斤的人蓡和茯苓,卻仍是像維摩詰菩薩一樣病躰纏身。 門外的學生們焦急地問蔔吉兇,而我膝下的兒子卻懂得如何解除父母的憂慮。 我習慣了看《本草綱目》,對其內容熟記於心,永遠告別了新釀的酒,卻讓我的精神更加爽快。 造物主的心胸寬廣,能夠容納萬物,但卻在林下這樣的清靜之地不接納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疾病的無奈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詩中,“蓡苓服盡十馀斤”與“猶是維摩病者身”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詩人對病痛的無奈和對健康的渴望。同時,通過“門外生徒勞問蔔”與“膝前兒子解憂親”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對家庭溫煖的珍眡。最後兩句“造物眼寬容許物,可於林下不容人”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哲思,表達了一種超脫世俗、曏往自然的情懷。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