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廷鸞 [宋] 1222 ~ 1289
宋饒州樂平人,字翔仲,號碧梧。理宗淳祐七年進士。遷太學錄。召試館職,試策言強君德、重相權、收直臣、防近習等,忤董宋臣、丁大全,名重一時。景定中遷起居舍人,極言董宋臣不可再用。度宗鹹淳元年,籤書樞密院事兼同提舉編修《武經要略》。進同知樞密院事。五年,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被賈似道視爲異己而罷政。晚年自號玩芳病叟。有《碧梧玩芳集》等。
► 235篇诗文
馬廷鸞的父親馬灼生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因伯父馬光無子,便過繼馬光爲後,正當馬廷鸞七歲時,生父和養父不幸病故,於是馬廷鸞三兄弟與母親相依爲命,甘貧力學,既冠鄉里,在二十歲時,被鄉人聘爲童子師。但馬廷鸞事母極孝,每當「遇有酒食佳饌,則念母藜霍,不給爲之,食不下咽。」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馬廷鸞有三子:文相、文佑、文豐。宋末文豐因避戰亂,遷居揭陽縣湯坑(今豐順縣),後來文豐之子馬長安又隨母由湯坑遷至潮陽興仁鄉米場(今普寧麒麟鎮)。不久母逝,又遷移到新興鄉大尖山,北營「馬英藍」處(今成田鎮),搭個草寮,耕作兼漁獵。後發現溪尾地多人少,有利謀生髮展,遂遷至溪尾(今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家美社區家一)定居創業,世代蕃衍。現田中央社區、家美社區共1.7萬多人。
馬廷鸞取得省元之後,調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縣)教授。寶祐元年(1253),召赴都堂審祭,辭至。次年,調主管戶部架閣。寶祐三年(1255)遷太學錄,召試館職。當時,外戚謝堂、厲文翁、內侍盧允升、董宋臣當權。馬廷鸞在試策中說:「疆君德,重相權,收直臣,防近習」。其言切中時弊,但得罪了權臣,後改遷祕書省正字。寶祐四年(1256),尤煜提舉史事,他器重馬廷鸞的才學,將他闢爲史館校勘。當初丁大全(今江蘇鎮江人,後爲右丞相)爲浮樑縣令,雅慕馬廷鸞,並企圖拉攏他,馬廷鸞不爲所動。這時,丁大全已是簽書樞密院事。當朝廷輪對時,馬廷鸞欲彈劾丁大全。丁大全便指使王持厚去打探情況和居中周旋,要馬廷鸞託病不參加輪對,遭到馬廷鸞的拒絕,於是丁大全就千方百計劾罷馬廷鸞,反而使馬廷鸞名重天下。開慶元年(1259),丁大全被罷職,吳潛(今安徽寧國人,嘉定丁丑科狀元)復任左丞相,馬廷鸞被召爲校書郎。景定元年(1260)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後遷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侖部郎官。景定二年(1261)進著作左郎兼右司,遷將作少監。景定三年(1262),一再請求外調,未獲批准。
馬廷鸞論貢舉三事:「嚴鄉里之舉,嚴臺省之複試,訪山林之遺逸。」又說:「荒政宜蠲,除被災州、縣租賦之不可得者。」除軍器監兼右司,兼太子右諭德,行國子司業兼左司。輪對時,馬廷鸞說:「集和平之福者,自陛下之身始,養和平之德者,自陛下之心始。」便兼翰林權直擢祕書少監,升權直學士院。景定四年(1263),擢起居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入奏時,他大膽提出:「太史必當謹書災巽,願陛下翕受敷施,以壯人才之精神,虛心容納,以植人言之骨幹,念幫本而以公滅私,嚴邊備而思患預防。」這時朝廷又啓用董宋臣爲相,馬廷鸞引何郯之說以進,極言董宋臣不可用,帝從之,薦士二十人,進中書舍人。景定五年(1264),天上出現慧星,馬廷鸞上疏,極言天人之際,遷禮部侍郎。
鹹淳元年(1265),度宗趙禥即位,閏五月進馬廷鸞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同提舉編修《經武要略》。母親去世,服喪。鹹淳三年(1267)十一月,進同知樞密院事,仍兼同提舉編修《經武要略》。馬廷鸞上言:「培命脈,植根本,崇寬大,行仁厚。」又言:「恢大度以優容,虛聖心而廷寧,推內恕以假借,忍難行而聽納,則情無不達,理無不盡,奸人破膽,直士吐氣,天下當可爲也。」鹹淳四年(1268)四月,兼權參知政事。鹹淳五年(1269)正月,馬廷鸞進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同年三月,進右丞相兼樞密使。鹹淳八年(1272),因與權相賈似道不合,九次上疏,請求罷政,十一月,馬廷鸞免去右丞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饒州(今江西波陽縣)。鹹淳九年(1273)十二月,以浙東安撫使知紹興府。上疏辭免,依舊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度宗趙槿測怛久之日:「丞相勉爲朕留。」馬廷鸞說:「臣死亡無日,恐不得見君父,然國事方殷,疆圉孔棘。天下安危,人主不知;國家利害,羣臣不知;軍前勝負,列閫不知。陛下與元老大臣,惟懷永圖,臣死且瞑目。」鹹淳十年(1274),恭宗趙顯即位。德祐元年(1275)帝召不至,自罷職歸家。
馬廷鸞之子馬端臨於鹹淳八年以父蔭補錄事郎。鹹淳九年(1273)中漕試第一。爲侍奉父親計,也一同返家,由於馬廷鸞多年在館閣任職,對歷史文獻資料的收藏和編纂有很豐富的經驗。馬端臨積二十餘年的精力,在父親的指導下,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著成《文獻通考》348卷,這是一部歷史鉅著。馬端臨成爲宋元之間著名的史學家。
馬廷鸞居家後十七年,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病逝,終年67歲。他爲人厚道,處世精明,終身以「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這是他的座右銘,他著作有:《碧梧玩昔集》24卷、還有詩、詞、傳、記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