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廷 [清] ? ~ ?
劉獻廷,字君賢,號繼莊,大興人。
► 20篇诗文
生於順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讀書,常至通宵達旦,終至一眼失明。《莊子》一書爲其最愛,因此其字取爲「繼莊」。康熙五年(1666年),吳三桂弒南明桂王,時獻廷十九歲,雙親已逝,舉家南隱於吳江,並因不時濟貧以致傾家蕩產。此後南隱吳江,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爲止。三藩之亂定後,獻廷妻死,獻廷遂拋家別子過著浪跡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獻廷因萬斯同之薦,北上應徐乾學聘,入京參明史館事,增訂《明史·歷志》和《大清一統志·河南志》,「遍歷九州,覽其山川形勢」,並結識當時名聞遐邇的學者,如王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離京返吳。次年七、八月之際,溯江西行。冬天時,抵湖南衡州,在衡州司馬茹儀鳳(字紫廷)延之署中過年。翌年正月十八日,開始遊南嶽,此遊得識王夫之,並且十分推崇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獻廷由昭陵(即湖南昭陵,在株洲南三十公里湘江東濱)。冬至日到湖南,於此寫下許多有關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字,直至翌日四月始離此東歸。經過漢陽時受到漢陽令張壽民的款待,但張氏絕口不提復興事,獻廷暗自慨嘆。之後他又自漢陽東行,在江西停留甚久,始返家鄉。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獻廷重遊西湖。是年七月六日,病歿,與妻張氏合葬於吳江墓山。
著作多佚,僅存《廣陽雜記》5卷。
氣概
其思想最大特色,就是表現了知識份子的氣概。以當時知識份子不敢踏出書房一步爲恥,以爲今之學者率知古而不知今,縱使博極羣書,亦祇算半個學者。其中尤爲厭惡知識份子唯利是圖,認爲人即是上天的具體化,可以爲天主持公道,將天的好生之德廣被人間。而人生於氣運流行中,當人與氣運搏鬥,個人家庭是可以棄而不顧的,因爲王道重人情,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場而言。
學道方面
另外讀書方面,獻廷涉略的書籍很廣,除了經、史、子、集外,還讀了佛經與道藏,其中佛經裏,最看重盛行明朝中葉的等韻學。學道方面,獻廷則欣賞性命雙修的道家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