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祺

陳壽祺 [清] 1771 ~ 1834

清福建閩縣人。字恭甫,號左海,晚自號隱屏山人。嘉慶四年進士。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父母歿後不出仕。主講鰲峯、清源書院多年。宗漢學,篤信許、鄭。詩文辭藻博麗,駢文尤爲人所重。有《左海全集》。 ► 19篇诗文

人物生平

  陳壽祺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於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十四歲。家住黃巷 [1]  ,與梁章鉅毗鄰。陳家世代業農,從祖父陳起龍起,棄農讀書,父陳鶴書,歲貢生,以經學教授生徒。壽祺5歲發矇,「不飲,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釋卷」。6歲從名師周立巖,年15補縣學生員,師從大儒孟超然。孟以國士待之,並預言:「十年後,福建有通儒起,陳生是也。」年十八,上福康安百韻詩並序,沈博絕麗,時稱才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得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進京應進士試,最初試卷被分房考官所遏,幸座師阮元向主考大學士朱珪極力推薦,才被錄取。進士及第後,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京時,與武進張惠言、高郵王引之以治經學齊名。不久,告假回閩省親,途經杭州,座師阮元正任浙江巡撫,留他主講杭州敷文書院,兼教詁經精舍生徒。阮元組織人編纂羣經古義爲《經郛》數萬卷,其義例皆請壽祺擬定。壽祺還自撰《五經異義疏證》,成了當時的經學名著。

  嘉慶八年(1803年),還京銷假,翌年,任廣東鄉試副考官。

  嘉慶十二年(1807)爲河南鄉試副考官,曾親閱二、三場所有落卷。

  嘉慶十四年(1809)任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記名御史。

  嘉慶十五年(1810年),父親病逝,陳壽祺連夜趕回家,爲奉養老母,從此決定不再出仕,此時僅40歲。

  嘉慶十七年(1812),福建巡撫張師誠入朝,皇帝命將御製《全史詩》帶回交學者編定,張師誠請陳壽祺主持,陳壽祺如期完成,編定中頗有獨到見解。孝服滿後,陳壽祺到泉州主講清源書院,歷10年,以經學教授諸生。當時,清源書院常成爲過境官員的旅舍,影響學業,陳壽祺致函督、撫請禁,並要求通飭本省各府、州、縣,不得再以書院招待過往官員,此風遂絕。 [2] 

  道光二年(1822),陳壽祺丁母憂回裏,服滿,主講福州鰲峯書院達10年。在此,陳壽祺首重考覈學生品行,其次纔是考該課文。並訂立規章,整肅課程,厲行儒家的傳統思想教育,並作《義利辨》、《知恥說》、《科舉論》3文,傳示諸生。10年中造就不少人才,其中著名者有詩人張際亮、史學家王捷南、理學家梁文等。

  陳壽祺還關心家鄉的建設和文化事業,如賑濟福州貧民,興修東湖、西湖和莆田木蘭陂,都由陳壽祺主持或協助辦理。福州貢院修建已及百年,陳壽祺建議閩浙總督孫爾準、巡撫韓克均募款修建,增添號舍,加高圍牆,僅6個月完工。

  陳壽祺熱心宣揚本省的先賢和良吏。道光四年(1824),陳壽祺聯合士紳,呈請督、撫將黃道周從祀孔廟,併爲之刊行《黃忠端集》66卷。

  嘉慶(1796~1820)末年,福建布政使李庚芸居官清正,因對總督汪志伊和巡撫王紹蘭的官僚作風不滿,遭誣陷迫害,以致自縊身死。陳壽祺深爲不平,動員生員林天光等向欽差呈訴,使李庚芸的冤案得以平反,汪志伊、王紹蘭被罷官。

  陳壽祺關心修志工作,《福建通志》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成續志以後,已過60多年未曾修纂,地方文獻散失甚多,而康熙志和乾隆正、續兩志又存在一些錯誤。陳壽祺建議地方當局,把修繕貢院的餘款2萬餘緡作爲修纂新志的費用。當局接受其建議,並請陳壽祺擔任總纂。

  道光九年(1829),通志館開局,陳壽祺爲通志創立義例,並自撰《形勢》、《山川》二門和《儒林》、《文苑》後傳。編撰新志3年中,陳壽祺患病日漸沉重,仍抱病修訂稿本。

  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通志》即將完成之時,陳壽祺已耗盡心力,於是年二月二十日病逝福州黃巷家中。

  有子陳喬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