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耒 [清] 1646 ~ 1708
清江蘇吳江人,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潘檉章弟。顧炎武弟子。康熙間以布衣舉博學鴻詞,授檢討,纂修《明史》。以博學敢言遭忌,坐“浮躁”降調歸裏。長於聲音反切之學;指陳歷代修史利病亦極明晰。生平喜遊,所撰詩文,記遊之作頗多。有《遂初堂集》、《類音》等。
► 37篇诗文
順治三年(1646),潘耒出生於江南吳江縣(今屬江蘇蘇州)的一家書香門第。六歲喪父,依兄潘檉章生活。潘檉章,字聖木,號力田,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潯莊廷鑨明史案牽連,與吳炎同被凌遲於杭州弼教坊。其嫂沈氏流放就道,時耒年僅十七,徒步送之。沈氏流放至廣寧(遼寧省北鎮縣),中途流產,服藥自殺。耒曾有《慟哭七十韻》《閣谷歌》《度關曲》三首詩爲其兄所遭莊史之禍而作。
潘耒生而奇慧,讀書十行並下,過目不忘,曾先後受業於長兄檉章、吳炎、王錫闡、徐枋、顧炎武等著名學者,博通經史、音韻、算數及宗乘之學。嗜好收藏硯臺,並根據硯的形狀、質地,分刻銘文,閒睱獨自把玩,自得其樂,人稱其有「石癖」。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詔舉「博學鴻儒科」,潘耒爲左諭德盧琦和刑部郎中謝重輝交章推薦。試後,潘耒名列二等第二名,以布衣身份被授爲翰林院檢討,參與《明史》修纂,主纂《食貨志》六卷。潘耒在京爲官五年,其間,除參修《明史》外,又被康熙帝親自簡拔爲日講起居注官,出任會試考官,分校禮闈。他對於時政亦多有建白,後因精敏敢言,無稍遜避爲忌者所中,以浮躁降職,後因母憂歸,遂不復出。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陽將顧炎武《日知錄》三十二卷本刻版行世,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謂此書「惟宋、元名儒能爲之,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南巡,復耒原官,越三年,皇帝又南巡,大學士陳廷敬欲薦起耒,耒曰:「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並附一首《老馬行》以謝,竟不復出。
潘耒晚年崇信佛學,好山水,遍遊天台、雁蕩、武夷、黃山諸名山,爲文記之,名篇有《遊南雁蕩記》、《火焰峯》、《天柱峯僧餉黃獨》、《仙居諸山遊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