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穀

袁嘉穀 [当代] 1872 ~ 1937年

袁嘉穀,雲南石屏人。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穀離石屏至昆明就學於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正書院研習。1903年6月,他應經濟特科試,列二等七名,複試列一等一名,授編修。1904年7月袁嘉穀赴日本考察學務、政務,著《東遊日記》四卷。1905年8月回國,他任國史館協修,並在學部編譯圖書局專管教科書事。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學使,1911年辛亥革命離浙歸滇。1912年5月,他應蔡鍔之聘任省參議員,1915年應唐繼堯之聘爲顧問,並修《雲南叢書》。袁嘉穀在雲大執教十餘年。 ► 2篇诗文

人物生平

  袁嘉穀(1872-1937)1872年7月12日生於石屏,21歲到昆明應試,22歲應科試,23歲應優貢試,又應鄉試,因常列榜首,被學友尊爲「課(考試)王」。26歲赴京應試不第,發憤歸,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後「住院潛修達五年」,後自道「平生得力於此」。31歲再次應試,榜發,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職編修,不久清廷開「經濟(經世濟民)特科」,袁嘉穀由尚書魏光燾保薦應試。時經濟特科分兩次考試,先考策論時事,袁嘉穀將自己平生所學、平日思考的結論,鋪陳爲文,寫了一篇《防民猶防川論》,全文5千餘字,見解精闢,文理流暢,又是一手王歐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賞識。榜發下來,袁嘉穀名列一等一名俗謂中了狀元,這是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的事。

  光緒東華錄卷四載:「閱邸鈔,有旨開經濟特科,十年一舉。或二十年一舉,目分六條,一曰內政、二曰外交、三曰理財、四曰經濟武、五曰致格、六曰考工。」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滅亡,不少自視爲清朝遺老的人自盡以效忠,而身爲清廷大員的雲南狀元袁嘉穀卻順應潮流,不行愚忠之舉,有人曾詰難他:「張公(袁的岳父張竹軒以自盡效忠清廷)以廣文小官而殉清,公身爲顯宦大員,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豈不自污?」 袁嘉穀回答說:「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後,袁嘉穀自甘寂寞,隱居鄉里,埋頭著述。

相關事件

  1917年,他居家賣字自給。袁中狀元后,書名倍增,求書者遠至北京、浙江、日本。袁雖名爲「賣字」,但爲人豁達,只要有人來索,無論長幼貴賤,均認真揮毫,以禮相贈。 昆明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黑龍潭等名勝風景區,都留有袁嘉穀的書法墨跡。

  1921年,袁嘉穀任雲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晚年,他結廬翠湖,自闢一園,名「樹園」,堆土爲山,名「金鐘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悅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陰,蒐集、整理雲南地方文獻。當時大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只碑》,經他鑑定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爲其父在故鄉樹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作了碑跋並倡議地方政府建亭保護,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知道雲南產生過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學_私立東陸大學(即今雲南大學前身)成立,次年袁嘉穀應聘擔任國文教授。袁嘉穀本屬重金聘請對象,但他得知大學經費頗緊,堅辭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爲辦學資金。直到8年之後(1931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爲省立,他纔開始領薪。 袁嘉穀博學,且平易近人,在東陸大學聲譽甚高。他每週講兩節國文課,教室設在至公堂,每節課總是座無虛席,除該校學生和一些教師外,還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穀任教十餘年,培養了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喬、浦光宗、張希魯等。

教育與藏書

  宣統元年(1909年),任京城圖書編譯局局長。當年,法國人伯希和將已運至河內的敦煌遺書中的一部分,帶到北京裝裱,並在六國飯店舉辦展覽,與羅振玉、王國維、王仁俊等前去探看,見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經》等,與諸同事商議,認爲「真稀世之寶也」,立即向學部侍郎嚴範孫報告,並提出了處理意見,由學部急電甘肅敦煌總督:「凡洞中片縑隻字均檢送來京,不得再失。」並將被盜運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使數千卷古籍得以及時追回,由學部收管,現存北京國家圖書館。入民國後,任北京政府國務院顧問、國會議員、雲南鹽運使。1919年任雲南圖書館副館長。自稱其有「書淫」,曾遍搜雲南地方文獻,與李根源共同輯刻有《雲南叢書》,初編收書152種,二編收書53種;主編《滇文叢錄》等,均是以傳播雲南文獻爲主。曾在文瀾閣中輯錄《四庫全書》中關於滇人文獻,如抄錄謝肇淛《滇略》、沐昂《滄海遺珠》等。深感國民教育之重要,稱:「大地盤盤,衆生芸芸,非智不存,非學不智,非圖書無以爲學,古與今一矣,中與外一矣。」曾創辦「石屏圖書館」,重在倡導提高國民素質。任職雲南圖書館時,主持編撰《雲南圖書館圖書目錄》2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