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他居家賣字自給。袁中狀元后,書名倍增,求書者遠至北京、浙江、日本。袁雖名爲「賣字」,但爲人豁達,只要有人來索,無論長幼貴賤,均認真揮毫,以禮相贈。 昆明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黑龍潭等名勝風景區,都留有袁嘉穀的書法墨跡。
1921年,袁嘉穀任雲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晚年,他結廬翠湖,自闢一園,名「樹園」,堆土爲山,名「金鐘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悅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陰,蒐集、整理雲南地方文獻。當時大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只碑》,經他鑑定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爲其父在故鄉樹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作了碑跋並倡議地方政府建亭保護,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知道雲南產生過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學_私立東陸大學(即今雲南大學前身)成立,次年袁嘉穀應聘擔任國文教授。袁嘉穀本屬重金聘請對象,但他得知大學經費頗緊,堅辭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爲辦學資金。直到8年之後(1931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爲省立,他纔開始領薪。 袁嘉穀博學,且平易近人,在東陸大學聲譽甚高。他每週講兩節國文課,教室設在至公堂,每節課總是座無虛席,除該校學生和一些教師外,還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穀任教十餘年,培養了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喬、浦光宗、張希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