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邵家世代務農,父親邵茂奎生有五兒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聰慧。十歲,父親去世。
十六歲,在至親的幫助下,於1916年在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與方誌敏同窗三載,結爲摯友【「二十年兄弟情、戰友情(1916—1935),三十年思念之情(1935—1965)」。「方邵」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他們發起成立了[弋陽九區青年社],立志[剷除人間不平,和惡勢力鬥]。他們敢於破除迷信,邀請愛國老師演講,組織學生查禁日貨,由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爲一個愛國主義者。兩人的名字同時傳遍全城。
一九一九年七月,邵式平考入南昌一中。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積極投入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和光明。
一九二0年夏,邵式平與方誌敏等一起加入了袁玉冰、黃道等在南昌倡導、組織的[鄱陽湖社](後改名爲江西改造社)。他們出版了《新江西》季刊,提出了使[黑暗的舊江西]變成一個[光明的新江西]的戰鬥口號,認真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一九二三年秋,邵式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史地系。在李大釗、趙世炎、瞿秋白等革命先驅的影響下,邵式平以[革命救國]的思想取代了[讀書救國]的願望,開始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一九二四年初,邵式平被接收爲改組後的國民黨黨員,任命爲北京七區北師大國民黨區分部書記,還當選爲北師大學生會主任,從事學生運動。
五卅運動時,邵式平建立了北師大[滬案雪恥會],當選爲學生軍總指揮,組織了規模空前的示威遊行,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的血腥屠殺。
五卅運動後,邵式平又勇敢地參加了黨和李大釗親自領導的關稅自主運動。經北師大黨支部書記黃道和陳毅的介紹,邵式平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被批准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十二月轉爲共產黨員。後任北師大史地系黨支部書記,還當選爲北京學聯總務長。此後,邵式平在黨的領導下,在北京參加了一系列的革命鬥爭活動。
三一八慘案後,北京一片白色恐怖,黨、團組織活動轉入地下,邵式平遭到段祺瑞北洋政府通緝,被黨組織以[北京滬案後援會湘、鄂、贛特派員]的公開身份,派回江西搞革命活動,組織農民運動的開展。任江西省農民協會幹事、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幹事、中國國民黨江西黨部執行監察常委兼祕書長。
1926年在弋陽、橫峯地區領導農民運動,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
1927年春任中共浮樑縣委書記兼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還曾任過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潛回到家鄉弋陽,在山區組織農民開展遊擊活動。同年11月任中共橫峯縣委書記。
1927年12月與方誌敏、黃道等領導弋(陽)、橫(峯)農民武裝起義,建立工農革命武裝,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與贛南的井岡山遙相呼應,當時人稱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或「上有朱毛,下有方邵」。同年6月統一指揮弋、橫兩縣農軍一舉擊潰弋橫靖衛團,取得金雞山等戰鬥的勝利,鞏固擴大了以磨盤山爲中心的游擊區和革命武裝。
1929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員、軍委書記、信江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0年7月,贛東北紅軍擴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他任政委、政治部主任,與軍長周建屏率部艱苦轉戰,兩度入閩,開展土地革命,使贛東北和閩北聯成一片,形成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贛東北省軍委書記兼紅軍學校第五分校校長、政委(第一所紅軍軍校)。
1932年12月起任閩浙贛省軍委主席、閩浙贛軍區政治部主任。
1933年1月親率紅十軍赴中央根據地參加第四次反「圍剿」,任紅一方面軍五軍團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後調離部隊,組建閩贛蘇區,曾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閩贛省委書記、閩贛軍區代政委。其間與肖勁光(後授大將軍銜)因「黎川事件」被王明路線打成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羅明路線」的領導者和代表者,受到了撤職處理(注:肖勁光受到軍事法庭審判爲死刑,開除黨籍,撤去一切職務處理。後遭毛澤東力保,才免去死刑,留黨察看)。
1934年8月奉調中央根據地工作。其曾於1931年、1934年兩度被選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初期任中央軍委縱隊(即紅星縱隊)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遵義會議後再次遭受王明路線領導人的不公正排擠,降任紅五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後,隨張國燾、朱德、劉伯承的左路軍行動(紅五、紅九軍團)。
1935年8月在四川阿壩會議和卓木碉高級幹部會議上兩次發言支持張國燾南下路線,走了一段彎路,鑄成終身的遺憾。期間,曾擔任金川省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軍區政委,並在四川甘孜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藏族)蘇維埃人民政府----「甘孜博巴政府」,爲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組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其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一期(紅軍大學二期)高級班(軍、師級紅軍幹部)學習,後留校任高級班班主任。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陝北公學教育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副校長。
1939年由聶榮臻元帥親自向中央點將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邊區政府糧食局局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工商局局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四分區專員等職。
1942年後調延安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並出席了黨的「七大」。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奉命任華中辦事處主任。
1946年率南下幹部到山西,途中接中央命令,率隊轉赴東北工作。先後任中共遼吉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中共嫩江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西滿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東北財經委員會、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1949年6月南下,毛澤東親自點名擔任江西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9月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南局委員、中共華東局委員,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第二書記、省長。
1956年被選爲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任期間,創建了聞名天下的半工半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爲中國教育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1965年3月24日因病在南昌逝世。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爲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黨和羣衆中享有崇高威望。黨內領袖人物皆親暱地稱之「邵大哥」。 被後世譽爲「教育省長」、「江西富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