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兩淮鹽政、江西南城人曾燠(嘉慶五年舉人,任內閣中書官貴州黔西知府),風雅好士。嘉慶九年至十年,曾召樂鈞至幕中,主揚州梅花書院講席。頗得曾賞識,謂其所長不惟詩,諸體之文,靡不綺麗。其駢文與張惠言、李兆洛等並稱「後八家」,入《後八家四六文選》。其詩,張維屏以爲「江西詩家,蔣苕生(士銓)後,樂蓮裳、吳蘭雪(嵩梁)」;楊希閔則稱其才遜於吳,「而真意流露,秀韻天成,則反勝之」。亦工詞,早學柳永、周邦彥,後則「鬱勃如寒泉奔進,冷峻而奇峭」。與蔣士銓、勒方錡、文廷式被稱江西四大家,選入《清名家詞》。筆記小說《耳食錄》與蒲氏《聊齋志異》媲美。有《青芝山館全集》,曾燠序之。嘗賦《綠春詩》二十章,又續賦三十章,盛行於時。
鈞與劉嗣綰、陸繼輅等著名學者賞析藝文,討論經史,倡和無虛日,因之他「所學日進,詩、古文辭務追古人不傳之隱」。「鈞才華豐豔,執騷壇牛耳者幾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之士罔不心折」。曾燠在爲樂鈞《青芝山館全集》所作的序中雲:「不圖同世乃有樂生,君載臨川之筆,觀廣陵之濤,寓餘題襟館中,常淹歲晷。傾其舊作,...
樂鈞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文學家,在詩、詞、駢文以及小說方面都頗具成就。其代表作《耳食錄》脫稿於乾隆五十六年,乾隆五十七年刊印,吳蘭雪爲序,是一部志怪小說。此後在道光元年,同治七、十年先後又重刊三次,可見爲時人所重。雖然從整體上來說《耳食錄》不能跟文言小說的巔峯之作《聊齋志異》相媲美,但《耳食錄》藝術上的特色,決定其在文言小說領域應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