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沆

陳沆 [清] 1786 ~ 1826

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著名詩人、文學家,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被魏源稱爲「一代文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身於下層官僚家庭。曾祖父陳嘉霽生前苦讀經書,屢試不得志,後抑鬱而死。祖父陳士珂,舉於鄉,終生未仕,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其父陳光詔,字金門,清乾隆己亥(公元1779年)舉人,官授知縣。他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極好。陳沆於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舉,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任廣東省學政,典廣東鄉試(廣東省大主考),任會試同考官。次年,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爲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學宗宋儒,工詩。有《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簡學齋詩存》、《白石山館遺稿》。 ► 371篇诗文

文學成就

  陳沆於嘉慶後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周錫恩《陳修撰沆傳》)。他對龔自珍十分傾倒,稱其所著古文爲「奇寶」(陸獻《簡學齋詩存跋》),又與魏源爲「講學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難,期達於精而後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後序》)。他著《詩比興箋》,着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主張「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雜詩》)。

  陳沆的詩較富有現實內容,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樂府四章》、《濮州道中》、《蘭陽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貫穿着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贈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實感。不過由於作者中年以後銳意朱熹之學,詩作多有性理色彩。

  陳沆的詩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隨俗轉移,其詩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語言琢煉而達於質樸,才情流溢而氣韻沉深。陳衍論道光以來詩學時,將陳沆列爲「清蒼幽峭」一派之首,說他「用人人能識之字、能造之句,經匠心熔鑄,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後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當時嗣響,頗乏其人」(《石遺室詩話》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詩發展中的地位。

  陳沆著有《近思錄補註》十四卷,《簡學齋詩存》4卷、《簡學齋詩刪》4卷,共收詩360餘首,《白石山館遺稿》,《詩比興箋》四卷,《簡學齋集》六冊,《簡學齋詩存》四卷,《館課賦存》一卷,《館課試律存》一卷,《館課賦續鈔》一卷,《白石山館詩》則是作者手錄詩稿的複印,其詩均見《詩存》。《蘄水縣誌》卷二十二《藝文志》錄《詠史樂府》13首,爲集外詩。

詩作軼事

  清朝嘉慶年間,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說:「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陳沆一腳跨了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着一根釣竿,雙手划着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着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盪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高聲吟道: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滿船秀才無不拍掌稱讚,高興地讓出座位讓陳沆坐下。後來,陳沆不但鄉試中舉,而且連中進士、奪取狀元,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嘉慶二十四年,陳沆得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陳沆出任廣東鄉試主考官。道光三年,充會試同考官。不久,調任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在京師就與魏源中書友善。有人說你何必失身份與貴不如你的人相交。陳沆不聽他人之言,與魏源結爲摯交,不論官職卑微。魏源也很賞識陳沆。故人稱陳沆的爲人如金石一般。其實,陳沆詩文早已聞名海內。上門與他接觸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陳沆還曾與董桂敷、姚學塽、龔自珍等講學論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於任上。陳沆性格清純,孝順父母。母親患病,他變容失色。早晚煎藥,服侍不休;他甚至常常萌生棄官回家侍奉親人的念頭。陳沆文采亮拔,詩文以獨到爲宗,學識淵博,把握經史,無所不窺。他認爲「爲學之道,靜虛爲本,深密爲要」。陳沆詩文獨闢路徑、自成一派。且大多揚善懲惡、關心民間疾苦之作。人稱其懷抱深遠、立心忠厚;讀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