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處厚 [唐] 773 ~ 829

唐京兆萬年人,字德載。本名淳,避憲宗諱改。通《五經》,博覽史籍,文思贍遠。憲宗元和元年進士。初爲祕書郎,遷右拾遺,併兼史職。參與修《德宗實錄》,時稱信史。穆宗以其學有師法,召入翰林,爲中書舍人。時判度支張平叔欲官自糶鹽,處厚條件駁奏,其事遂寢。敬宗立,拜兵部侍郎。文宗即位,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封靈昌郡公。在相位,務在濟時,以理財制用爲本,撰《大和國計》。性嗜文學,聚書逾萬卷,多手自刊校。奉詔修《元和實錄》,其統例取捨,皆處厚創起。暴疾一夕而卒,人共惜之。 ► 14篇诗文

生平

  憲宗元和初(806)進士擢第,三年(808),應賢良方正,以優異成績登才識兼茂科,授祕書省校書郎。宰相裴拍監修國史,奏處厚以本官直史館,遷右拾遺。後在任左補闕時,曾數次上疏進諫,憲宗稱他人忠言切,元和中後期,歷任考功員外郎、開州刺史、戶部郎中,知制誥。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憲宗卒,穆宗立。穆宗看中處厚的學問,召入翰林,充侍講學士,改任中書舍人。三月,他和路隨【注:《新唐書》爲「隋」】在「太液亭」向穆宗講授《毛詩·關睢》、《尚書·洪範》等篇,受賜緋魚袋。穆宗皇帝年輕荒唐,不理朝政,貪圖遊獵和酒色。韋處厚忠於皇家,見此心中頗憂。長慶二年四月(822),他與路隨合作,將《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中的精粹部分擇編爲《六經法言)20篇,送給穆宗閱讀,期望皇帝能自珍自勉。穆宗賜其金紫。當年閏十月,加權知兵部侍郎。當時正在修撰的《憲宗實錄》未完成,穆宗詔命處厚和路隨兼充史館修撰,撰寫《憲宗實錄》。

  長慶四年(824)元月,穆宗因病而卒,長子李諶繼位,是爲敬宗。宰相李逢吉專斷朝政,乘機誣陷政敵戶部侍郎李紳曾反對擁立敬宗。年僅16歲的李諶不明真相,李紳面臨死罪,滿朝文武官員無人敢言。韋處厚與李紳爲同年進士,上疏爲李紳辯冤。他說,李紳是前朝重臣,即使有過失,也應讓他有改過的機會。況且無過無罪,是受李逢吉朋黨的誣陷。他又說:「《詩》雲:『讒言罔極,交亂四國。』自古帝王,未有遠君子、近小人而致太平者。」他又舉德宗建中年間的舊事說,楊炎爲替元載報仇而陷害劉晏,盧□(□=木+巳)上臺又誣陷楊炎,使朝政大亂,皇帝應引以爲戒。敬宗聽了,有所省悟,將李紳免死,貶爲端州司馬。擢韋處厚爲兵部侍郎。

  敬宗皇帝年輕貪玩,一月之中僅上朝三四次。韋處厚憂慮國事,因進諫說:「臣在前朝身爲諫官,沒有冒死勸諫先帝(指穆宗),致使先帝好畋及色早亡,臣當死罪。然所以不死,是因爲陛下你時在春宮,年已15歲。今皇太子僅一歲,我不能不冒死進諫。」敬宗明白處厚的苦心好意,賜其錦、銀器等,以示納諫。又以處厚爲翰林承旨。

  寶曆二年十二月(827),敬宗被神策軍官佐劉克明等人殺害。劉克明等擁立憲宗之子、絳王李悟掌國事。內樞密使王守澄、禁軍中尉梁守謙等又殺絳王,擁立穆宗子、江王李昂繼位。李昂當時猶豫,韋處厚進諫說:「《春秋》之法,大義滅親,內惡必書,以明逆順;正名討罪,於義何嫌?安可依違,有所避諱!」【注:《舊唐書·韋處厚傳》】李昂採納處厚之言。立即下詔即位,是爲文宗,命韋處厚主持登基禮儀,發佈詔令,處厚以佐命之功,拜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加銀青光祿大夫,晉爵靈昌郡公。史書稱「處厚在相位,務在濟時,不爲身計。中外補授,鹹得其宜」。【注:《舊唐書·韋處厚傳》】

  文宗皇帝雖然親理朝政,但容易輕信,朝令夕改。韋處厚進諫,勸文宗慎重行事,勿輕信輒改,並推薦裴度、竇易直等大臣。他在朝立身正直,官員不敢私謁。他急於用才,往往棄瑕錄用。大和二年(828)十二月,因急病而卒,時年56歲,贈司空。生前撰就《德宗實錄》,又撰關於理財治國著作《大和國計》20卷。所撰之《憲宗實錄》未及成書而卒。

藏書之家

  唐藏書家、文學家。本名韋淳。字德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元和初(806年前後)舉進士第,又擢才識兼茂科,授集賢校書郎,舉賢良方正。出任開州刺史,宰相裴垍引直史館,改咸陽尉,累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靈昌郡公。歷事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憲宗時,家居長安,公事之餘,酷嗜文學,篤好典籍,藏書至萬餘卷,並且多手自校勘書籍,世稱善本。著有《六經法言》等文集,《全唐詩》錄其存詩12首。撰有《德宗實錄》、《憲宗實錄》、《大和國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