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文昌 [唐] 773 ~ 835
唐齊州臨淄人,客居荊州,字墨卿,一字景初。段志玄曾孫。歷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穆宗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未幾,出爲劍南西川節度使,治尚寬靜。文宗即位,拜御史大夫,俄出爲淮南節度使,徙荊南。州或旱,禱必雨,或久雨,出遊必霽,民歌頌之。復爲劍南西川節度使,卒。有集。
► 4篇诗文
早年經歷
段文昌自幼客居荊州,爲人豁達豪爽,不拘小節,節度使裴胄雖知其才,但卻不能加以任用。貞元十七年(801年),段文昌入蜀,被西川節度使韋皋闢爲幕僚,授校書郎,後任靈池縣尉。
累職拜相
元和元年(806年),朝廷因西川節度副使劉闢討要節度使之位,命大將高崇文征討西川。高崇文攻入成都,將劉闢檻送長安,並向朝廷推薦房式、韋乾度等歸降的西川參佐。段文昌也在歸降官員之中,雖受高崇文重視,但並未得到舉薦。
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拜相。段文昌曾在李吉甫擔任忠州刺史時前往干謁,因此得到提拔,被擢升爲登封縣尉、集賢校理,後歷任監察御史、補闕、祠部員外郎。後來,唐憲宗欲授段文昌爲翰林學士,但被宰相韋貫之阻撓。元和十一年(816年),韋貫之罷相。段文昌得授翰林學士,並升任祠部郎中,獲賜緋色官衣。
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刑部侍郎韓愈奉詔撰寫《平淮西碑》,大力歌頌裴度的功勳。李愬在平亂時功居第一,在碑文中卻甚少提及,因此憤憤不平。其妻韋氏向皇帝申訴,稱碑文內容不實。唐憲宗遂命人將韓愈的碑文磨去,讓段文昌重新撰寫。元和十四年(819年),段文昌又加知制誥。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繼位。段文昌被召入思政殿,以備顧問,不久便被拜爲宰相,授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出居藩鎮
長慶元年(821年),段文昌上疏,請辭相位。唐穆宗遂任命段文昌爲西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段文昌素知蜀地民情,到任後雖治政寬仁,但卻法紀嚴明,深受蠻夷畏服。
長慶二年(822年),雲南蠻族侵入黔中。朝廷接到黔中觀察使崔元略的奏疏,非常擔憂,詔命段文昌嚴加防備。段文昌派使者前往談判,蠻族退兵而去。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繼位。段文昌被徵拜爲邢部尚書,後改任兵部尚書,並代理尚書左丞。
826年(寶曆二年),唐文宗繼位。段文昌升任御史大夫,進封鄒平郡公,後又出鎮淮南,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淮南節度使。太和四年(830年),唐文宗調段文昌爲荊南節度使,改授檢校左僕射。太和六年(832年),段文昌再次出任西川節度使。
無疾而終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派宦官到西川賞賜春衣。段文昌可能是興奮過度,剛剛受宣完畢便突然去世,時年六十三歲,被追贈爲太尉。
段文昌節度荊南時,當地如若久旱,一經祈禱便會下雨,如若久雨,遇到他出遊便會晴天。荊南百姓爲此作諺語道:「旱不苦,禱而雨;雨不愁,公出遊。」
祖父:段德皎,追贈給事中。
父親:段諤,官至循州刺史,追贈左僕射。
妻子:武氏,武元衡之女。
兒子:段成式,歷任校書郎、尚書郎、江州刺史,後寓居襄陽,著有《酉陽雜俎》。
關於段文昌的籍貫,《新唐書》和《舊唐書》有不同的記載。《舊唐書》認爲是西河人:「段文昌,字墨卿,西河人」。《新唐書》則認爲:「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世客荊州」。今人涉及段文昌多按《新唐書》的說法,或者直接寫成山東齊州人。
如果根據出生地確定某人的籍貫,舊唐書的記載比較符合歷史,段文昌應該是西河人。理由如下:
1.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的汾州西河縣最著名人物只有段文昌。《太平寰宇記》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比《新唐書》早,編者樂史生活於宋初,他將段文昌列爲汾州唯一的名人,說明當時朝野認同。
2.《舊唐書》對段氏家族與荊州的關係記載的很清楚。《舊唐書》在記載「西河人」的同時也記載「文昌家於荊州,倜儻有氣義,節度使裴胄知之而不能用」、「文昌於荊、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贖爲浮圖祠。又以先人墳墓在荊州,別營居第,以置祖禰影堂」,說明《舊唐書》對段文昌家族遷居南方的事情是比較清楚的。如果段氏家族居荊州與西河沒有聯繫,《舊唐書》作者決不會寫「西河人」。
3.段文昌原籍西河有歷史依據。段文昌祖輩段志玄起家太原,所以段志玄子孫遷居太原汾州西河合乎情理。
段氏家族從隋末遷離山東齊州,到段文昌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說祖籍山東齊州還可以,說段文昌是山東齊州人就沒有任何道理了,所以斷不能說段文昌是齊州人。《新唐書》表達爲「世客荊州」不等於說段文昌是荊州人。段氏家族客居荊州就是說他們不是荊州人,或者說段氏父子沒有一個生於荊州。所以《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認爲段文昌是西河人的說法是正確的。
因此,段文昌應該是西河人(今山西汾陽),祖籍齊州(今山東臨淄),晚年父子客居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