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鳳 [明] 1587 ~ 1651

何南鳳,字道見。興寧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性最穎異,十五食餼,即落髮逃禪,父心吾明經苦留之,乃還俗,領舉人。會試燕京,遇黃山普門禪師,談論相契,遂決意出家。遊齊魯吳越山水,訪朱蓼水相國於聊城,訪支寧瑕、周開鴻、任採石諸子於嘉善,禪盟詩社,遍相印證,遠近皈依者甚衆,號牧原和尚。嘗居平遠文殊、龍川石嶺、羅浮祥雲、蕭巖同峯,及閩之汀杭諸剎,晚棲豫章普濟,其徒迎歸興寧。明桂王永曆五年正月,忽作偈別大衆,復還普濟,六月六日,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有《訒堂餘稿》。所著詩文語錄,散行於世,康熙間,所刻諸稿多佚,鄒慕山、明經濤,刊其詩文一卷,曰《訒堂餘稿》。近人羅香林《興寧二十五家詩選》有傳。事又見清咸豐《興寧縣誌》卷三。何南鳳詩,以羅香林輯《興寧二十五家詩選》之《訒堂詩選》爲底本。 ► 69篇诗文

人物生平

  何南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舉。後來,他決意出家,歷遊齊、魯、吳、越等地名山寺廟,曾住持平遠文殊、龍川石嶺、興寧曹源和祥雲等地寺廟;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濟寺。他博採各家,創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勸人行善」爲主要教義。由於其學說適應了當時客家地區羣衆的需要,在粵東、贛南、閩西一帶以及東南亞都有其門徒,其學說頗有影響。

  南鳳世家書香,父疑吾,字心吾,明代萬曆年間歲貢生,母劉氏。

  南鳳生而穎悟,過目成誦,每試輒冠軍,年十五,入秀才,博覽羣書。早年,偶閱佛教《壇經》,恍然有悟,決計出家。他的父親得知後,把他從佛寺帶回來,仍叫他專心研究儒家經籍,年二十八中舉(明萬曆四十年己卯),第二年入京會試,在途中遇見了黃山的普門禪師,相與談禪,志趣相投,便又決定出家,再當和尚,遠遊山東、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近至平遠、龍川、潮州等地名寺。也曾在神光山佛寺住持多年,並在神光山麓親建曹源寺一座。晚年定居江西南昌普濟山,在寺內坐而逝。

  南鳳逝世後,他的門徒印致在普濟山建塔一座,在塔內安葬南鳳的骨骸。當年神光山南鳳的僧徒也在曹源寺右邊修建南鳳的衣冠冢,安葬南鳳的的發爪、法器遺物。

  南鳳有子二人,長名先甲,次名先庚,都入了秀才,一說先甲早年曾參加反清復明起事。

  南鳳信佛參禪,當了和尚,卻不拘形式上的儀節和禁戒,仍飲酒食肉。娶妻生子,「成婚後,妻亦和,得子後,子亦孝」。

  南鳳性至孝,自謂「會元及第之念,幼長懷之,參禪看破。只因會試欠債,思得一薄宦以償,再以慰老母殷望」。但他終未做官,晚年思念「老母在堂,杖履歸省,依依親舍者數年。」

  南鳳出家後,雖參禪棄儒,但終不忘儒。他認爲儒釋本無二致,僧和俗也是可通的。他以儒家的「格物、致和、平天下」與釋氏之「明心見性度衆生」爲宗旨,時而出家,時而還俗,毫無拘束。作《半僧先生傳》以自況。自謂「一言半語,本諸先聖之要,出諸自得之真。信得及者,依而行之,直可超凡入聖,度生死苦。則謂之半僧先生而己矣。」所著詩文不少,但他不願集而成書,每數月,即取手稿投之於水火。今僅存他的門徒輯錄的詩六十四首,歌吟贊偈十一首,盡牘八篇,文十二篇,名曰《初堂餘稿》。前人有評:「疾沒世而名不稱,非先生志也。獨怪今來,實學真才,脫然名利如先生者。回不多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