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望齡

陶望齡 [明] 1562 ~ ?

明浙江會稽人,字周望,號石簣。陶承學子。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國子祭酒。好王守仁學說,以講學著稱。卒諡文簡。有《解莊》、《水天閣集》、《歇庵集》。 ► 71篇诗文

人物生平

  陶望齡,明南京禮部尚書陶承學之三子,榜眼陶大臨的侄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陶望齡少有文名,5歲時有人出上聯「中舉中進士,」他應聲對道:「希賢希聖人。」7歲時,父親任職河南,全家行到半途,母親因事擬返鄉。母親問陶望齡:「從父耶?從母耶?」他拱手答道:「男子固宜從父。」遂與父行。9歲時,他經常與其兄「匡坐終日」,相互問答,誰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皆世外語」。陶望齡17歲補邑弟子員,遂致力於古文辭,「搜討百氏,力追先秦,廣涉各書」。19歲與學者商周祚之孫女結婚,燕爾之初,仍然每日讀書作文。浙江督學林景庸讀了陶望齡的文章後,評價極高,特給予稟生待遇。

  陶望齡於萬曆十三年(1585)考中鄉試第二名。四年後會試第一,殿試第三,與董其昌、袁可立爲同年,授翰林編修。萬曆二十三年(1595)三月,被內閣提名充任正史纂修官,與焦竑、袁伯修、黃平倩共同研究性理之學,尤其癡迷王陽明的學說。他久在翰林,以清新自持被推爲詩文之首。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月,升爲國子監祭酒。

  宰輔沈一貫以「妖書」之事,欲陷害禮部尚書郭正域。事發緊急,陶望齡與狀元唐文獻,同僚楊道賓、周如砥一同來見沈一貫,正色責以大義,並願棄官與郭尚書同死,在衆官員的救護下,郭正域的案情纔得到緩解。

  陶望齡曾上《正紀綱》之疏,內中言道:「大臣所是,小臣所非,相援相訐,以成曹耦。下以非法爭法,上以煩言止言。一議反覆,而數月未定;一語糾結,而累牘不止。則大臣與小臣不交。」指出內閣重臣與朝廷衆臣之間互相缺乏溝通的四種弊端,造成「精神不運,而問紀綱。紀綱不調,而問風俗。馬不進而策車,御不役而咎馬。」的怪現象。可惜他關係國計民生,切中時弊的奏章,並未受到重視。陶望齡還上疏議論邊防之事,同樣未被採納。

  萬曆二十四年(1596),陶望齡請假回鄉,袁宏道正任江蘇吳縣縣令,陶望齡特慕名前去拜訪,兩人長談三日,引爲知交。次年,袁中郎辭官來到紹興,與陶望齡同遊越中山水,對紹興的奇山、怪石、秀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寫了不少有名的詩句,使紹興山水名揚天下。有一天晚上,袁宏道在陶望齡家隨意抽取書架上的書,拿到《闕編》詩一卷,紙張印術俱劣,而且都被煤煙燻黑了,但袁宏道在燈下讀了沒幾首,就驚訝地跳了起來,忙問陶:「這《闕編》詩的作者是誰?是古人?還是今人?」陶說:「這是我的同鄉徐渭(字文長)先生寫的。」於是兩人一起在燈下讀詩,讀了就叫好,叫好之後再讀,入睡的童僕都被他倆吵醒了。在袁宏道的鼓勵下,陶望齡花很大力氣,將著名畫家徐渭散佚的作品蒐集整理,編成了長達三十卷的《徐文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