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摯

劉摯 [宋] 1030 ~ 1097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莘老。仁宗嘉祐中進士。以薦召試,補館閣校勘。遷監察御史裏行,屢上疏反對新法,謫監衡州鹽倉。神宗元豐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哲宗立,召爲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黨並罷常平、免役法。拜尚書右丞,累遷右僕射。以言官劾其援引私黨等,罷知鄆州。哲宗親政,連貶新州安置。有《忠肅集》。 ► 198篇诗文

歷史年表

  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出生。

  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9嵗,隨父親江華(湖南永州)任職,母親和舅舅陳孝若同行。

  北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10嵗,父母相繼去世,母親卒於江華,父親卒於衡州(湖南衡陽)。之後,遷山東省東平外祖父母家居住、上學。

  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20嵗,鄆州(山東鄆城)生活。一邊讀書,一邊雲遊山川,尋覔知音,廣交友朋。

  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29嵗,在荊州結識名僧文瑩。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30嵗中進士甲科,,同年五月任冀州南宮令。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37嵗,任江陵觀察推官。

  北宋熙甯三年(公元1070年),41嵗,四月由宰相韓琦推薦爲館閣校勘。

  北宋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42嵗,宋神宗、王安石君臣攜手,立志革除弊政,變法圖強,劉摯得到王安石賞識。二月任檢正中書禮房公事。四月任監察禦史裡行。

  北宋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43嵗,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摯主張漸變,反對暴變,他認爲新法推行太快,民衆不能迅速適應),被貶爲衡州監琯鹽倉,遭貶後廻鄆州遷移祖墳。

  北宋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45嵗,任簽書南京判官。

  北宋熙甯十年(公元1077年),48嵗,王安石出朝,退居江甯。劉摯廻開封任同知太常禮院事,爲元豐改制作準備。

  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49嵗,任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改奉議郎。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53嵗,四月任尚書禮部郎中。八月以正旦使出使遼國。

  北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54嵗,春,任右司郎中。四月被罷官歸鄕裡。

  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57嵗,七月出知滑州(河南省滑縣)。

  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56嵗,三月宋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四月劉摯自滑州詔爲吏部郎中。六月由丞相司馬光上疏進爲秘書少監,不久再進爲侍禦史。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57嵗,二月擢陞禦使中丞。 九月司馬光(元豐八年末任首輔)病逝。司馬光死後,程頤(洛黨)、囌軾(蜀黨)、劉摯(朔黨)三黨抗衡,朔黨取勝。十一月進位中大夫,尚書右丞。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58嵗,五月陞爲尚書左丞。

  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59嵗,四月陞爲中書侍郎。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60嵗,兼任門下侍郎。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62嵗,二月任太中大夫兼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63嵗,十一月遭鄭雍、楊畏等彈劾,被貶爲觀文殿學士,出知鄆州,移知青州(河北青縣)。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64嵗,九月高太後病故,哲宗親政,新法派主政,劉摯被貶黃州(湖北黃州),再貶光祿卿分司南京,蘄州(湖北蘄春)居住。

  北宋元祐九年(一般稱爲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65嵗,六月再貶黃州。被貶爲光祿卿。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68嵗,再貶鼎州(湖南常德)團練副使,新州(廣東新興)安置。十二月三日卒於貶所,年六十八。

  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五月,宋高宗追贈劉摯爲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