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振宜 [清] 1630 ~ ?
人物生平
季振宜少負異才,聰穎過人,過目成誦,詩風文采及治學之勤,尤爲人稱道。
清順治三年,振宜考中舉人,時年17歲,第二年成進士,如此年少而又「聯捷」登第,爲全縣絕無僅有。季振宜初任浙江蘭溪縣令,有政績,升爲刑部主事,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廣西道御史,後考選浙江道御史。他爲官恪盡職守,風節凜然,彈章數十上,屢劾權要;言事、獻策、選賢多所建白。大學士劉正宗、吏部尚書黃廷機、侍郎嶽思泰就因爲獨攬權要、結黨營私、收受賄賂而被季振宜上本參倒。
康熙九年,季振宜爲河工科派事,經廉訪得知,總河臣在正常治河伕役外,借協濟之名向各州、縣加派錢糧,州、縣只得向百姓攤派,百姓無奈,只有逃亡。季振宜將此情上奏,懇求皇上免百姓額外負擔。康熙批准了季振宜的奏章,豁免了本縣當年河夫銀27000兩,同時,揚州所屬各州、縣都得到寬減。季振宜一本奏章,解萬家百姓苦難,蜚聲鄉里。以後季振宜又巡鹽河東(今山西黃河以東),不久乞歸。
雖然季振宜官聲之佳傳播朝野,但使他具有更大的歷史影響的卻是他那「富備甲天下」的藏書。
家庭情況
季振宜的祖父季三卿,字鳴寰,明崇禎朝廩貢,生有四子。長子謹庸,明萬曆朝副貢。次子寓庸(即季振宜父),字因是,明天啓元年中舉,次年中進士,歷官浙江餘姚、臨海及河南祥符(今開封市)縣令,有政聲。後任吏部主事,因和權奸魏忠賢的黨羽不合,辭官歸裏,70歲時猶協助泰興知縣陳棐抵禦海寇及處理其他亂事,享年84歲,死後人祀鄉賢祠。四子道庸,清順治三年歲貢,任湖廣興國州知州。
兄長季開生和他本人也是進士,都是與書本打交道的,可謂家學淵源。季家除做官外,又經營鹽業,這就爲其購書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季寓庸不但藏書,還收藏字畫,東晉王羲之的摹本《神龍蘭亭》和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都曾爲其收藏。《富春山居圖》現一半藏在浙江博物館,一半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到季振宜手中,他又去江南各地搜求了很多,更得毛晉、錢曾兩家藏書,所以他的藏書便「富甲天下」了。單「嘉樹」園的「靜思堂」和「辛夷館」內就藏有宋版、元版、抄本100多種27000餘卷(本)。他曾將所藏宋版書編錄成《延令宋版書目》(又名《季滄葦書目》),後由乾隆時人、校勘家黃丕烈刻印傳世。季振宜的藏書印有「宋本」「御史之章」「紫玉元居寶刻」、「季滄葦圖書記」、「滄葦」、「季振宜讀書」、「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季振宜藏書」等,我們可據此來鑑別版本。由於季振宜對藏書的記載準確,而被後人尊稱爲「善本目錄之泰斗」。
《季滄葦藏書目》一卷,卷段題名《延令宋版書目》,著錄圖書約千種,編排次序乖謬,載記版本甚略,或刻或抄,並不詳明時代。季振宜繼承錢遵王部分珍藏祕本,構成清代藏書源流的重要環節。嘉慶十年,黃丕烈重新校勘整理,並將所見所藏季滄葦藏本的流向,略著各條之下,增加了其利用價值,並開以知見版本註記書目的先例,收於《士禮居叢書》。
季振宜與錢曾是同時代人,錢曾的族叔錢謙益是明末著名學者,書坊老闆常請他鑑別版本真僞,因此錢謙益收藏很豐富。錢謙益死後,藏書歸了錢曾,本來錢曾的藏書應當勝過季振宜,但是季家收藏的一種「旋風裝」的本子卻讓錢曾大飽了眼福。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在《涵芬樓燼餘書錄》中引錢曾的話說:「吳綵鸞所書《唐韻》,餘在泰興季因是家見之,正作旋風葉卷子,其裝潢皆非今人所曉。」這種「旋風裝」又叫「龍鱗裝」,今只有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
收藏大家
父季寓庸,字因是,明天啓進士,官吏部侍郎,喜好書畫和收藏,曾建造有藏書畫處爲「嘉樹園」,並有「季寓庸珍藏書畫印」藏書章。
明末清初,藏書風很盛,一是做學問的需要,二是社會風尚如此。常熟毛晉,建「汲古閣」藏書,其中多宋、元刻本,還主持校刻了《十三經》、《十七史》等書,又抄錄罕見祕本,繕寫精良,後人稱之爲「毛抄」。毛家沒落後,其後人將藏書多賣給了季振宜。著名學者錢謙益建「絳雲樓」藏書,順治七年,該樓和七十三大櫝書被火燒燬,倖存於家中的宋、元刻本以後給了其族侄錢曾。錢曾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書家,單《述古堂藏書目》和《宋版書目》就有2295種之多,以後又將陸續所得之書與「述古堂"藏書合輯爲《也是園書目》,共收3800餘種。錢曾死後,藏書也歸了季振宜。精本佳槧極多。藏書樓名「靜思堂」。乾隆間御刻《五經萃室》、《周易》、《詩經》、《尚書》、《春秋》等,皆宋本,均鈐有其藏書印。編《季蒼葦書目》1卷,分《延令宋版書目》、《宋元雜版書》、《崇禎曆書總目》、《經解目錄》4部分,著錄1 200種,27 000卷。有關錢曾的藏書,在此書目中著錄比《述古堂書目》詳細。黃丕烈爲此目作序。藏書印有「季振宜藏書」、「滄葦」、「吾道在滄州及柱下史」、「半窗明月」、「熟讀精思」、「得之千載外正賴古人書」、「季氏家藏」、「兩河使者」、「御史之章」、「御史振宜之章」、「平章季子收藏圖書」、「季振宜字詵今號滄葦」、「平陽季子之章」等。所藏書在其離世後全部歸於徐乾學「傳是樓」和清內府。
子季應召,字葵藏,一字蒲徵,號百子山人,亦能藏書。有藏書印爲「慮齋」、「季應召印」等。工於畫貓。得者貼壁上嚇鼠,有「活貓不如季貓」之譽。
季振宜不但是著名的藏書家,而且是版本學家、校勘家。文物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古書版本鑑定》(李致忠著)曾多次論及他對百家、經、史、詩賦等典籍的校勘之功。他曾花10年時間,將唐詩編纂成《彙集全唐詩》共717卷160冊,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康熙御定的《全唐詩》就是以此爲底本校補而成的。他還著有《聽雨樓集》2卷、《精思堂集》和《詩稿》2卷、《奏疏》2卷,均散落不知何處。季家藏書的散出時間約在乾隆後期,嘉慶二年編的《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中已載有季振宜家之舊藏,據說是由何義門介紹,一部分歸於怡親王,後怡親王被殺而流人大內,還有部分則流落民間了。民國十四年,清室善後委員會曾清點存書,後故宮博物院成立,與「文淵閣」書合併收藏,國民黨撤退時被帶到臺灣去了,季家舊藏或有在內也未可知。
季振宜歸隱林泉後,與鄧漢儀、馮硯祥、楊尚賢、周季隰、陳維崧、朱彝尊、嚴繩孫、姜宸英等交遊。其中陳維崧系明末四大公子之一陳貞慧的兒子,爲清初駢文大家,所撰人爭傳頌,《四庫全書》收入他的著作《陳檢討四六》20卷,另有《湖海樓集》等行於世。朱彝尊、嚴繩孫、姜宸英當時被稱爲「江南三布衣」,都是名噪一時之士。他們經常聚會於「嘉樹」園中,詩酒唱和,甚爲相得。姜宸英曾爲之作《嘉樹園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