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謀 [清] 1696 ~ 1771
清廣西臨桂人,字汝諮,號榕門。雍正元年進士,授檢討。雍正、乾隆間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所至必究人心風俗之得失,及民間利病當興革者,分條鉤考,次第舉行。爲湖南巡撫時禁洞庭濱湖居民壅水爲田,後爲湖廣總督,又再申此禁,尤見卓識。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卒諡文恭。有《五種遺規》、《培遠堂稿》。
► 5篇诗文
生平簡介
出生於桂林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一個普通農戶家。雍正元年(1723)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1771年6月,船行至山東兗州韓莊時,他病逝於舟中,終年七十六歲,諡號文恭。
歷任官職
陳宏謀,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本科爲清世宗登極恩科)三甲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歷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揚州知府、江南驛鹽道、雲南布政司、直隸天津道、江蘇按察使、江蘇江寧(今南京)布政司等職;後又歷任甘肅、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等省巡撫和陝甘、兩廣、兩江、湖廣等地總督。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奉調進京,歷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因病疏請回鄉。得乾隆允准,加太子太傅銜,諭令所經處官員二十里內料理護行。
理學廉吏
陳宏謀是康乾時期清官廉吏的代表,又是清代的理學名臣。他治宋代二程、朱熹之學,強調明體達用、知行合一。陳宏謀無論是爲官還是治學,都是一代楷模。《清史稿·陳宏謀傳》稱"乾隆年間,論疆吏之賢者,尹繼善與陳宏謀其最也……宏謀學尤醇;所至拳拳民生風俗,古所謂大儒之效也。"
編著學者
由於任官多年,陳宏謀研究各地民心風俗的得失利弊,分明興革,逐條鉤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爲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者。主要編著有:《綱鑑正史約》(增訂)、《司馬文公年譜》(輯)、《三通序目》(錄)、《甲子紀元》(輯)、《培遠堂偶存稿》、《大學衍義輯要》(輯)、《大學衍義補輯要》(輯)、《呂子節錄》(輯)、《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札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湖南通志》(監修)、《五種遺規》(輯)、《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
思想家
陳宏謀之所以能成爲世界的陳宏謀,在於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存在於他的著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務之餘,仍筆耕不輟,著作甚豐,有《培遠堂全集》、《五種遺規》等近300萬字。尤其是他的《五種遺規》影響很大。《五種遺規》是對前人思想智慧的挖掘選粹,「或嘉言,或懿行,悉皆古人成書,故曰遺規也」。《五種遺規》中《養正遺規》以蒙學少年爲讀者對象,教他們如何讀書、立志,共四卷;《訓俗遺規》以士、農、商賈等爲讀者對象,教他們如何處世做人,共四卷;《從政遺規》是爲官者從政而寫,要求上副聖訓,下符民望,共二卷;《教女遺規》以女孩爲讀者對象,強調了女德女智教育,共上、中、下三卷;《在官法戒錄》讀者對象爲胥吏,提出「見善而以爲法,見不善而以爲戒」,共四卷308條。以上人稱《五種遺規》。陳宏謀晚年在京輯錄的《學仕遺規》,提出仕和學的關係不能矛盾的觀點,共四卷,與《養正》、《訓俗》、《從政》、《教女》四者合刻成書,亦稱《五種遺規》。
最賢者
到了19世紀20年代,陳宏謀已去世50多年了,當時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在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時,收入陳宏謀的著述《五種遺規》等達53篇之多,僅次於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著述。到了清末,《五種遺規》被定爲中學堂的修身讀本。到了民國年間,《五種遺規》被定爲官員從政的必讀書。1946年在陳宏謀誕辰250週年之際,各界人士在陳宏謀的故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而前述《清史稿·陳宏謀傳》中與陳宏謀同列爲當時「最賢者」的兩江總督尹繼善和雲貴總督張允隨早已不爲人所知了。
被人遺忘
1949年10月以後,陳宏謀的名字在中國大陸似乎失蹤了。「文革」中1966年5月的一天,「紅衛兵小將」們奔赴臨桂縣四塘鄉東畔嶺,將陳宏謀墓前的翁獸石作、乾隆御賜碑砸得粉碎,又將陳宏謀墓掘開,將陳宏謀的遺骨挖出示衆,要其「遺臭萬年」。然而就在這時候,人們卻在被稱爲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的廉政建設中,看到了陳宏謀《在官法戒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