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渾 [唐] ? ~ ?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
從總體上說,許渾缺乏對現實的自覺關注與剛健高朗的性格,追尋曠逸閒適、逃避社會的思想在他詩中顯得更特出。所以,儘管他也寫過不少詠史詩,如「荒臺麋鹿爭新草,空苑鳧鶩佔淺莎」(《姑蘇懷古》),「行殿有基荒薺合,陵園無主野棠開」(《凌歊臺》)之類,但他在嘆息的同時並沒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緒更偏於消沉,一味哀嘆歲華變遷,給人以灰暗的感覺。也正因爲如此,他更大量地寫的是消極恬退的閒適詩。
從藝術角度來看,正因爲他反覆詠歎個人境遇和描寫閒適的生活,詩的內容很單調,雖然技巧嫺熟,意境卻容易重複。像「扣舷灘鳥沒,移棹草蟲鳴」(《送同年崔先輩》),「魚沉秋水靜,鳥宿暮山空」(《憶長洲》),這種以鳥禽蟲魚來點綴的句子單獨地看還不錯,寫多了就成了俗套,後人所謂「許渾千首溼」(《苕溪漁隱叢話》引《桐江詩話》)的說法,就是對他總是重複地用「水」、「雨」之類景物構成詩境的諷刺。
許渾以登臨懷古見長。名篇如《咸陽城東樓》、《金陵懷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臺》,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頗有蒼涼悲慨之致。但往往限於傷今弔古,別無深意,讀多難免有落套之感。其宦遊、寄酬、傷逝諸作,亦時有佳句,如「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暮宿東溪》),「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都能在寫景中託寓情思,婉麗可諷。而意境淺狹,氣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許渾是《清明》一詩的作者,由於南唐編《千家詩》時出錯,導致《清明》一詩的作者至今仍誤傳爲杜牧,在此改正。
其詩現存 500首左右,無一首古體。近體以五、七言律詩居多,圓穩工整,屬對精切,致有「聲律之熟,無如渾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的讚語。 但也有人批評他「專對偶」、「工有餘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說來,他的警句常出現在第二聯,如「溪雲初起日沉閣(一作「谷」),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東樓》)、「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故洛城》),而到後半篇往往流於平沓,各首間句意也時見覆出。他喜歡將律句三字尾的聲調改爲「仄平仄」對「平仄平」,以顯示拗峭變化,爲後人所仿效,稱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閣刻本及《四部叢刊》影印的影宋寫本。涵芬樓影印宋蜀刻本,題名《許用晦文集》,多拾遺2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則於正集2卷外,有續集1卷,續補1卷、集外遺詩1卷,較爲完備。《全唐詩》析爲11卷,有相當數量詩篇與杜牧及他人詩作重見互出。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