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周] -313 ~ -238

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 13篇诗文

生平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爲「卿」,趙國猗氏(今運城臨猗)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且「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改稱孫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爲老師」,「三爲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爲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

遊學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爲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爲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國,到襄王時代「最爲老師」,「三爲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爲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爲他的兩名弟子爲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爲「辭賦之祖」。

入秦
  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爲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爲《荀子》(唐代楊倞爲其作注),因爲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爲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啓雄。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帝術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思想觀點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祕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爲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爲「仁」,孟子中心思想爲「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爲的規範。以孔子爲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爲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爲子貢與自己纔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爲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詳情參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諸子之百家爭鳴》),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僞」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疇,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爲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爲根據,認爲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爲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着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僞」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儒學地位

  荀子在儒學體系中的地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學具有學術批判精神,具備兼容幷包的意識,體現了戰國百家爭鳴走向學術交融的歷史趨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學術史、思想史價值應該給予發掘。

  2.荀子對儒學經典的傳授居功甚偉。漢代儒學,不僅「禮學」出自荀學,「詩經學」乃至於「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論》認爲「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並對荀子的「傳經」作了詳細考證,爲經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當代大儒徐復觀也曾高度評價荀子在經學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關注現實世界的變化,充滿事功精神。荀子講學於齊、仕宦於楚、議兵於趙、議政於燕、論風俗於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卻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而同時批評其「無儒」。這說明他在堅持儒學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還在努力爭取擴大儒家的政治空間。俯仰於政治與學術之間,荀子所體現的務實精神,應該是漢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對象。他們都爲儒學適應時代環境、進而尋求新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後世評論

思想家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他曾說「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荀子·天論》,是說,不應該由自然主宰人,而應該由人來主宰自然,同時也應順應自然規律;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僞」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僞(人爲)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爲博學並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爲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爲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後來蒙恬、李斯、韓非等皆爲荀子弟子。

文學家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展成爲標題論文,標誌着我國古代說理文趨於成熟。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爲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爲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籍貫考證

  關於荀況的出生地,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荀況是趙國人,這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戰國末期,趙國的疆域縱橫兩千裏,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處,卻是直到今天仍然衆說紛紜的話題。以致於荀子現在成爲歷史名人中極少見的只有「國籍」,沒有「故籍」、「戶籍」。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山西新絳說
  荀子祖籍古苟國。現今新絳縣北之席村,原稱荀城,即古荀國之都城。春秋時期荀國被晉國所滅。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之後,絳州一帶本屬魏國。但因秦、趙、魏之間的戰爭,國境線犬牙交錯,時有變化。絳州一帶曾屬趙國。臨近的稷山縣廉城,相傳即趙國大將廉頗屯兵之地。故司馬遷在《史記》中爲荀子與孟子合寫列傳時,稱荀子爲趙國人。新絳城內龍興寺發現《荀子故里》石匾額一塊。當地至今流傳着關於荀子的傳說。

山西安澤說
  學者研究確認了隨着歷史的演變到戰國末期,唯安澤縣先稱伊氏後稱猗氏,屬韓國上黨郡管轄。《潞州志》、《山西曆史地名錄》均有鐵定的記載。《史記》雲:「秦政上黨,韓不能救,其守馮亭以上黨降趙」。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棄韓歸趙後的位於山西南部的安澤。荀子名況,相傳戰國時期出生在絳州(荀城)。

河北邯鄲說
  這種意見認爲以上的兩種意見都不可信。《史記》把荀子稱「趙人」,而沒有稱「趙國人」。趙國在戰國時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還有內蒙、山東、河南的一部分。司馬遷是一位十分嚴謹的史學家,他既然不稱荀子爲「趙國人」,只稱荀子爲「趙人」,按照約定俗成的解釋,「趙人」只可以解釋爲邯鄲人。因爲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只有邯鄲纔可以稱「趙」,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夠稱「趙」的。
  詳情請參閱著名荀子研究專家劉志軒先生的《荀子籍貫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