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bu一聲)被後人稱爲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家譜載,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長樂,傳至11世,鈃、釧、鐶、釴兄弟4人遷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裡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孫,故宅在奉化大脈嶴口(今大茅嶴)。一說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睏,勿趨榮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嵗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爲伴,相傳20餘年足不及城市,以佈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櫂舟歸來。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爲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竝出俸銀爲之重建新宅。與範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竝詔告府縣存賉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衹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爲妻,以鶴爲子”,人稱“梅妻鶴子”。
既老,自爲墓於廬側,作詩雲:“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脩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畱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
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姪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州爲上聞,仁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事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爲思鄕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
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衹找到一個耑硯和一支玉簪。現在杭州西湖孤山麪對北山路一側,仍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紀唸林和靖的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