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栻 [宋] 1133 ~ 1180
後代
張栻後裔繁多,現湖南漣源(原安化縣)白楊、衝頭、馬頭、大範等張姓大多爲張栻之第七世孫張萬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張汝誠)、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之後。每年在農曆6月30日季瑛公生辰日,此支張姓後裔均會在白楊進行祭祖活動。
另一支世系爲張栻(南軒先生)——張焯——張明義——張翔——張庚——張忠志——張萬四(字登龍,又字秀成)——張夢鬆——張國輔——張文遂——張良臣。今有張良臣之子必文、必慶、必達、必遇、必勝、必祿、必全、必賢、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興等十三人之後裔,現廣泛分佈於湖南之邵陽、洞口山門、衡陽、婁底、湘潭、四川之德陽、廣漢新華、中江興隆、什邡、綿竹仁聖宮、三臺新魯鎮、資中大有鄉、威遠、瀘州以及重慶、貴州等地區,此支後裔時常在清明時節致祭寧鄉、綿竹之祖墓。
介紹
教育思想
辦學指導
在辦學指導思想方面,主張以「成就人材,以傳道濟民」爲方針。他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豈特使子羣居佚談,但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爲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這既是張爲嶽麓書院制定的辦學方針,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舉取士制度以後,學校便成了科舉的附庸,辦學也就是爲了科舉取士。兩宋官學的弊端正表現在士子們「爭馳功利之末」,以「異端空虛之說」爲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爲非。張的上述主張便是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其一,他明確提出辦學不是爲了科舉,不能「爲決科利祿計」;其二,提出「亦豈使子習爲言語之辭之工」,意即反對學校以綴輯文辭爲教,而應注重學生的操行培養;其三,提出辦學的根本目的是「傳道濟民」,學校要爲社會培養經國濟世的人才。
教學程序
在教學程序方面,主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張在《邵州復舊學記》中精煉地對教學程序進行了概括。即:對學生首先灌輸「小學」、「六藝」的教育,通過「灑掃應對」之類的日常鍛鍊,履行弟子職責,「習乎六藝之節」,參與各種儒家祭祀和實踐活動;再加以「絃歌誦讀」,使學生學習達到高級階段;然後再研修深造,進入《大學》所指的格物致知階段。這套教學程序實際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識教育的範圍,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也囊括進去了。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張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以儒家經典爲教學的基本教材。張爲嶽麓書院親自編寫了教材《孟子說》,他在其序中說:「學者潛心孔孟,必求門而入,愚以爲莫先於明義利之辨」。在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人才有賴於儒學,儒學的振興則依賴於人才的培養,二者互爲依託,缺一不可。張把官場腐敗歸咎於儒術不興,所以他一方面批評「今日大患,不悅儒學」,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訓導諸生「先於明義利之辨」。
具體方法
在教學具體方法方面,主張循序漸進、學思並進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認爲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即所謂「學者之於道,其爲有漸,其進有序。」他又說《中庸》論誠之道,其目的有五:學、問、思、辨、行,而五者皆貴於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張主張「學恩並進」,而不能偏廢任何一方。他說:「然徒學而不能思,則無所發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務學,則無可據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兩進也。學而思則德益崇,思而學則業益廣。蓋其所學,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學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內外進矣。」這種「學思並進」的思想顯然與陸九淵的「只思不學」是絕然相反的。張還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雖極力推崇儒術,但不主張囫圇吞棗、盲目追從。他說:「所謂觀書,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在。如其可取,雖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
知與行的關係
在知與行的關係方面,主張「知行併發」。張栻認爲知和行二者的結合是教學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和方法。他在《論語解·序》中指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知行屬於同一個認識過程,二者相即不離,行必須以知爲指導,而知有損行而深化,知可促進行,行亦可促進知。張的這種知行觀顯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後行」論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論高明得多,同時也成爲明清之際王夫之進一步提出「行先知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的理論先導。張的知行觀反映在教學上是主張學爲了實用,他最反對「循名亡實之病」,批評那種「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的學風。
影響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爲「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爲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宋元學案》中介紹南軒門人及再傳弟子,成器者達數十人。其中有「開禧北伐」功臣吳獵、趙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鯁之臣」彭龜年,組織抗金、「銳志當世」的遊九言、遊九功兄弟,善於理財,整頓「交子」(紙幣)卓有成效的陳琦,「光於世學」的理學家張忠恕等。他們都是張主教嶽麓時的學生,被稱之爲「嶽麓鉅子」,他們真正踐履了張拭的「傳道濟民」的理想,其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湖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黃宗羲曾評價張栻的思想是「見識高,踐履又實。」正是這種思想,對後世學風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明清到近代,長沙及整個湖南地區在湖湘學派教育背景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歎而又深思的歷史現象。
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爲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爲「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遊九功、遊九言,皆爲湖湘學派之鉅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爲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
朱熹稱其「學之所就,足以名於一世」,並述他受其深刻影響說:「餘竊自悼其不敏,若窮人之無歸。聞張欽夫(即張栻)得衡山胡氏學,則往而從問焉。欽夫告予以聞,餘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寢食」。《宋元學案》作者黃宗羲稱理學中「湖湘學最盛」。教育方面寫有大量學記,提出辦學的主張,說「豈特使子羣居佚談,但爲決科利祿計乎?豈特使子習爲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 道而濟斯民也」。評價張栻的思想:「見識高,踐履又實。」(《宋元學案·南軒學案》)。反對學校成爲科舉的附庸,主張以儒家的政治倫理去教育和培養修齊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爲之則有其序,教之則有方。故先使之從事於小學,習乎六藝之節,講乎爲弟子之禮,而躬乎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侖之間,優遊於絃歌誦讀之際」。認爲學習必須循序漸進,「使學者知夫儒學之真,求之有道,進之有序,以免於異端之歸」。反對學習上的好高騖遠,在學與思的問題上,主張「學思並進」,在其主教嶽麓書院期間,以此躬行實踐,影響甚著。陳亮則曰:「乾道間東萊呂伯恭(呂祖謙),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荊州(張栻)鼎立,爲一代學者宗師。」(《陳亮集》卷21)。全祖望則雲:「宣公身後,湖湘弟子有從止齋、岷隱遊者,如彭忠肅公之節概,二遊、文清、莊簡公之德器,以至胡盤谷輩,嶽麓之鉅子也。再傳而得漫塘(劉宰)、實齋(王遂),誰謂張氏之學弱於朱子乎!」(《湘學略·嶽麓學略第五》)。朱熹嘗言:「己之學乃銖積寸累而成,如敬夫,則於大本卓然先有見者也。」(《宋史·道學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