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孚

王理孚 [当代] ? ~ ?

人物生平

  成長

  11歲以後一直師從劉紹寬,成爲劉的入室子弟。17歲中秀才,一面繼續讀書,一面自己開館授徒,以此收入維持家庭生活。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的前身)。因家貧不能入學,乃轉至杭州武備學堂,僅讀一年多,便輟學回鄉。在鰲江創辦小成學院(後爲鰲江公學的前身)。期間,同情與支持曾遭清廷緝捕的革命黨人陳大齊(後爲考試院副院長)、陶成章(光復會主要人物)、冀寶銓(章太炎的女婿)等三人,一面安排教書,一面掩護他們進行革命活動。離開時,又幫助他們化裝,搭乘海船出港。1903~1908年,曾爲平陽勸學所所長,不遺餘力推行新學制。特別是1905年跟隨瑞安孫詒讓先生在溫州學務處總彙處協助工作,孫要求嚴格,要文不加點,一氣呵成,不更改一字。他後來回憶當時寫得很苦,幾乎難以應付,終於受到鍛鍊,受用不淺。

  1908年以後,清廷準備立憲,各省成立諮議局、王理孚當選爲諮議員和陳黻宸(議長)、陳敬第、沈鈞儒(均爲副議長)等在一起,在會上痛陳省政利弊,向督府提出質詢,敢說敢爲,嶄露頭角。爲許多人所賞識,被選爲駐會議員。還由於去平陽辦勸學所成績卓著,爲省提學使(相當爲省教育廳廳長)袁嘉穀所賞識,延攬爲提學使署專門科科長。辛亥革命以後,曾參加章太炎所組織的共和黨,在平陽成立共和黨分部。不久,浙江宣佈獨立,湯壽?爲浙江都督,成立都督府,王爲祕書廳祕書,經管財政方面工作。在與上層人物周旋中,對官場腐敗有深切的瞭解。在一次襄理國會選舉中對一些自封爲革命黨人在選舉中營私舞弊,深惡痛絕。公開出來揭發, 不料竟遭到賄選集團的打手一頓拳打腳踢的毆打,後雖經糾劾處理,但正如王理孚後來的表述:「奔走革命所得競就所望,深悔少年輕躁」。思想產生對政治生活的厭倦情緒,萌發了對張季直去南通創辦實業的嚮往。1916年冬,被委派到鄞縣任知縣,僅當了十個月的知縣,就決心辭職不幹了。「雨雪來時方歲暮,舟船明日又秋殘,相依不覺流年度,到此方知勇退難」。

  經商

  自鄞縣掛冠回到鰲江以後,開始以自己的積蓄,開辦紅皮廠和碗窯,又經營錢莊。由於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連續遭到失敗,直到次子王文川出來秉承父旨,創立廣源商號經營南北貨開始。後來代理滬商達興輪船公司的光濟輪船,開闢鰲江———瑞安———上海航線,又逐漸發展至大連、營口,南達福州、汕頭、香港等地的業務,組織閩北、浙南廣大山區出產的茶葉、菸葉、大米、明礬等出口,運回東北的豆餅、上海的肥田粉等農業生產資料,對發展本地的農業生產,促鰲江的經濟繁榮了良好的作用。

  公益事業

  一生一貫來熱心爲地方公益事業服務。如開辦學校建立勸學所,主持民國《平陽縣誌》的編纂,出錢修建道路,開鑿水井爲居民改善飲水的條件等。而篳路蘭縷開發南麂島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業績。

  南麂島地處蒼(南)平(陽)兩縣東南的東海中(今歸屬平陽縣),孤懸海外,爲南北舟舶往來寄碇之所,明代嘉靖年間爲避倭寇,曾大量遷移島民於內地,因此逐漸荒蕪。明末清初,鄭成功曾在此島駐兵,作爲一個抗清的據點,清政府從未管轄和開發,所以未列爲版圖之內。1905年,甌海關派員上島勘察,準備修建航海燈塔。因爲島上之人,看見他們都穿西裝,遂訛傳外國人圖佔南麂,平陽知縣王蘭蓀託王理孚查清此事,才知事出誤會。在這次查詢事程中,啓發了開發南麂島的動機。1906年,瑞安、平陽兩縣對南麂島歸屬問題屢起爭執,王收集資料向甌海道力陳,依議遂定局平陽。1912年(民國元年)集資二萬元,建立南麂漁佃公司,開始開發南麂島。在島上建立滄浪草堂,置船護航。當時島上僅有漁民數十人,生活條件艱苦,米、鹽及零什物品,均由鰲江運去。王理孚於1913年初次登上南麂時,曾書寫「民國癸丑十一月王海髯由海路登陸」十五個大字,鐫刻去大沙嶴三盤的石壁上。以後招募農工,置船護航,極大地便利交通。在艱苦經營二十餘年之後,陸續招集移民,耗資數萬元,使島上居民增加至萬餘,正式成爲南麂鄉。1939年平陽縣成立縣立中學,將漁佃公司的全部地權、資金及收入,捐獻給縣立中學作爲基金。

  1912年,紳士王小亭、項志農、王志澄、王志文等人倡導興辦西橋學校。聯合西橋、橫浦、店下、徐家站、件頭五個地方,籌款派工,在西橋社廟後建教室四個,推選王志久(王遒)爲校長,招收1~4年級學生42人,分爲兩個複式班,於當年開學。因校址在南雁門戶之荊山南麓,名曰「雁門初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