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爲方大鉉長子,方德益第13世孫。明朝桐城方氏,是一大家族,以仕官、治學稱於世者甚多。方大鉉,萬曆進士,任戶部主事,在方文七歲時去世。其侄方以智(比方文大一歲)與其同學十四年,二人在明代已有聲名。在明代,方文僅爲諸生,未及出仕,朝代更替,入清後以氣節著,靠遊食、賣卜、行醫或充塾師爲生,但交遊遍朝野,名流無不與之交往。
方文卒後葬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單橋小山腳下陳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大婦左氏,左光斗女,生卒未詳,葬家鄉桐城龍眠山碾玉峽。繼配汪氏,葬夫合墓。側室金氏,葬江寧單橋蕭家園。
方文自號嵞山,將詩集命名爲《嵞山集》,已深含不忘故國之意。「嵞山在懷遠縣城外,周世宗望之,謂濠州有王者氣。」後來,果然朱元璋起家濠州,定鼎大明。方文自號嵞山,即不忘大明也。
方文著有《嵞山集》十二卷,續集《四遊草》四卷(北遊、徐杭遊、魯遊、西江遊各一卷),又續集五卷,共二十一卷。方文之詩以甲申之變爲界分前後兩期,前期學杜,多蒼老之作;後期專學白居易,明白如話,長於敘事,其獨創的「嵞山體」在詩詞學界有重要影響。孫枝蔚謂其:「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難。」陳維崧謂其「字字精工費剪裁,篇篇陶冶極悲哀。」李楷謂其「樸老真至,」紀映鍾謂其「堅老純熟,衝口而道,如父老話桑麻,不離平實,卻自精微。」李明睿贊其「妙於序事,……蓋天下之景多同則情各異,情或同而事各異。爾止妙於序事,故其詩千態萬狀,無一字相同,良有以也。」
方文幼年不同凡響。左光斗被擢爲御史時,候命歸裏。方大鉉與之友善,設宴款待。酒至半酣,左注意到站在大鉉身邊玩的小男孩,雙目流轉,渾身靈秀。知是大鉉之子方文,年方六歲。便問他常讀何書,方文答:「常讀杜詩。」「能頌《秋興》否?」「能,但請賜一杯酒。」方文手持酒杯,放聲吟誦。每吟一篇,就喝一杯,如是者八。方文吟詩音節激越,意態優雅。左公驚喜有加,掀髯起舞。當即定下婚約,將長女許配於方文。方文果不負左公期望,振羽詩壇,名播四方,與方貞觀、方世舉並稱「桐城三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