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通 [金] 1149 ~ 1212
姓郝名升,字太古,號廣寧。又名璘。金代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生於金熙宗天眷(1138—1141年)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爲宦族,故富饒。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讀《老子》、《莊子》、《列子》,猶喜《易經》,洞曉陰陽、律歷、卜筮之術。不慕榮仕,稟性穎異,厭紛華而慕淡雅,漸隱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從關西至寧海傳播全真教,見其資稟高古,聰穎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道,連背肆而坐。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答曰:“君何不回頭耶?”郝頗爲所動,遂閉卜肆,前往馬丹陽南園,求教於王重陽。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記載,時重陽付之詞曰:“言下領悟如走萬里迷途,一呼知返蓋其根本知覺,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無悟,忽忙下拜。遂於次年(1168年)母逝後,棄盡財物,入於昆嵛山煙霞洞師王重陽學道。重陽乃喝之名曰:璘,號恬然子,後又更名爲大通。時重陽解衲衣去其袖與之曰:“匆患無袖,汝當自成,善傳法之意也。”大通連攜瓦罐終日乞食於市。大定九年(1169年),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四人隨王重陽西行傳道,留處端與玉陽(王處一)隱居於鐵查山雲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處端聞王重陽登仙,馬、譚、劉、丘已入關,遂西遊訪之。意與四人共結廬守孝,因處端以“隨人腳跟轉可乎”之言激之,遂離開終南山劉蔣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義。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於沃州,頓悟重陽祕語,渙然開發,遂默然靜坐於石橋下,終日不語,常與小兒輩嬉戲,飢渴不求,寒暑不變,人饋則食,不饋則否。河水氾濫而不動,亦不傷;親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贈,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語先生。如是水火顛倒,陰陽和合,九轉還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屨北遊於真定、邢、洛間,在灤城經神人受在《易》祕義後,開堂演道,遠近常聽者達數百人。於是廣招弟子,以度人利物爲已任,四下聞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梳派——華山派。擁有範圓曦、王志謹、徐志根、張志信、姬志真、孫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蘊奧,昔賢所未發。大定中(1209—1211年),賜號“廣寧全道太古真人”。
其創立的新道派稱爲華山派。著作頗豐,有《三教入易論》、《示教直言》、《心經解》、《救苦經解》、《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太易圖》等,今見《道藏》中的《太古集》錄有《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周易象圖》、《金丹詩》等。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