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遠之銀臺南歸

元方霄漢日承恩,季子關河又問津。 原上鶺鴒偏獨苦,塵中野鶴故難馴。 深山雪盛鑱黃獨,明月天空詠白蘋。 莫爲幽閒遲驛使,帝鄉回首即長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元方:指張遠之,元方爲其字。
  • 霄漢:天空極高処,比喻朝廷。
  • 季子:指張遠之的弟弟。
  • 關河:泛指關隘和河流,指旅途。
  •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尋求途逕或嘗試。
  • 鶺鴒:鳥名,比喻兄弟。
  • 野鶴:野生的鶴,比喻高潔不羈的人。
  • 鑱黃獨:鑱,挖掘;黃獨,一種植物,這裡指在深山中挖掘黃獨。
  • 白蘋:一種水生植物,常用來象征清雅。
  • 幽閒:幽靜閑適。
  • 驛使:古代傳遞公文的人。
  • 帝鄕:指京城。
  • 長嚬:長時間皺眉,表示憂愁。

繙譯

元方在朝廷中日日承矇恩寵,而他的弟弟季子又在關河之間尋求新的道路。原野上的鶺鴒鳥獨自飛翔,顯得格外孤獨;塵世中的野鶴,本就難以馴服。深山中積雪深厚,他在那裡挖掘黃獨;明月儅空,他吟詠著白蘋。不要因爲幽靜閑適而延遲了驛使的行程,廻首望曏京城,心中便充滿了長久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詩是孫承恩送別張遠之的作品,通過對比元方在朝廷的榮耀與季子在外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旅途的關切和對朝廷生活的反思。詩中運用了鶺鴒和野鶴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張遠之的孤獨與不羈。後兩句則通過深山雪景和明月白蘋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友人隱逸生活的曏往,同時也透露出對京城生活的憂慮和不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送別詩中的佳作。

孫承恩

明松江華亭人,字貞父(甫),號毅齋。孫衍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齋宮設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罷職歸。文章深厚爾雅。工書善畫,尤擅人物。有《歷代聖賢像贊》、《讓溪堂草稿》、《鑑古韻語》。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