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季鷹:指張翰,西晉文學家,因思念家鄉蓴鱸而辭官歸隱。
- 高致:高尚的志趣。
- 蓴鱸:蓴菜和鱸魚,代指家鄉的美味,也象徵歸隱生活。
- 浮榮:虛浮的榮耀。
- 勘破:看破,領悟。
- 筇:一種竹子,常用來做手杖。
- 掛冠:辭官歸隱。
翻譯
張翰的高尚志趣被衆人稱讚爲賢德,如今他品嚐的蓴菜和鱸魚正是鮮美之時。世間的事務無常,誰能完全把握?虛浮的榮耀一旦看破,便只需憐惜。他拄着手杖在花間小徑上尋找詩意,捲起山齋的簾子,看着雨景入眠。我老了,何時才能辭官歸隱?望着你南去的背影,我獨自感到淒涼。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張翰歸隱後的生活,表達了對世事無常和浮榮虛名的深刻認識。詩中「季鷹高致衆稱賢」一句,既讚美了張翰的高尚品質,又暗含了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後文通過對張翰日常生活的細膩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嚮往之情。結尾處「老我掛冠何日是,送君南望獨悽然」,則抒發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無奈和對友人離去的感傷,情感真摯動人。
孫承恩
明松江華亭人,字貞父(甫),號毅齋。孫衍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齋宮設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罷職歸。文章深厚爾雅。工書善畫,尤擅人物。有《歷代聖賢像贊》、《讓溪堂草稿》、《鑑古韻語》。
► 1629篇诗文
孫承恩的其他作品
- 《 和張石盤侍御年兄過訪之作二首 其一 》 —— [ 明 ] 孫承恩
- 《 和郭杏岡秋日漫興十二首 》 —— [ 明 ] 孫承恩
- 《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十 尉遲鄂公 》 —— [ 明 ] 孫承恩
- 《 諸友有和復得三首 》 —— [ 明 ] 孫承恩
- 《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二十四 陸宣公 》 —— [ 明 ] 孫承恩
- 《 築城詩七章 》 —— [ 明 ] 孫承恩
- 《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十五 元魯山 》 —— [ 明 ] 孫承恩
- 《 再疊前三韻各一首 》 —— [ 明 ] 孫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