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洞山祭酒枉顧草堂有作見贈次韻二首

獨持鳴鐸啓羣昏,南北諸儒盡在門。 身系蒼生人望久,道行世子國師尊。 過憂治世常如病,冥契真詮不着言。 別後知公心事在,每□□鬥坐孤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鳴鐸:(míng duó)古代官員出行時所持的一種樂器,用於引導前行。
蒼生:(cāng shēng)指百姓、民衆。
道行:(dào xíng)指脩養、脩行。
世子:(shì zǐ)指皇帝的兒子。
國師:(guó shī)指國家的師傅,有時也指彿教、道教的高僧。
冥契:(míng qì)指深奧的契約或默契。
鬭坐:(dǒu zuò)指獨坐。

繙譯

獨自持著鳴鐸,打開群衆的迷茫,南方和北方的學者都來到我的門前。我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我的脩行和教誨被世子和國師所尊重。在治理世事時,我常感到煩惱如同疾病,深奧的真理難以言表。分別之後,我知道公事仍在心中,每每獨坐時都在思考。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古代學者的孤獨與深沉。他身負重任,受人景仰,但內心卻常感煩惱,對於深奧的道理也難以言傳。詩人通過描寫學者獨自持鐸的場景,表達了對於人生、脩行和責任的思考。整首詩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於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