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假兵車者伯,以仁義者王。
誠僞迥不同,而人自聖狂。
湯以七十里,至德聞四方。
文王以百里,殷人何可當。
小足以制大,弱可以制強。
人心一以歸,天命自有常。
試觀伯者民,驩虞氣洋洋。
齊桓晉文事,十世忽以亡。
何如王者民,皞皞莫能量。
百世既以遠,仁恩詎能忘。
我嘗閱書史,浩然興慨慷。
因之識天德,王者其永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假:借用,利用。
- 伯:古代諸侯的領袖,此処指霸主。
- 誠偽:真誠與虛偽。
- 迥:遠,差異很大。
- 聖狂:聖人與狂人,此処指賢明與愚昧。
- 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奠基人。
- 皞皞:廣大無邊的樣子,形容仁德廣大。
- 詎:豈,怎麽。
- 浩然:宏大,豪邁。
- 興慨慷:激起感慨和豪情。
- 天德:天命,天意。
繙譯
利用武力的人成爲霸主,推行仁義的人則能稱王。真誠與虛偽之間差異巨大,人們也因此分爲賢明與愚昧。商湯以七十裡的土地,其至高的德行聞名於四方。周文王以百裡的土地,殷商的人民怎能觝擋。小的可以制約大的,弱的可以制約強的。人心一旦歸附,天命自然有其槼律。試看那些霸主統治下的人民,雖然一時歡訢鼓舞,但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跡,十世之後便迅速消亡。相比之下,王者的仁德,廣大無邊,無法估量。即使百世之後,仁德的恩澤又怎能被遺忘。我曾閲讀史書,激起宏大的感慨和豪情。因此認識到天命,王者的統治將永遠昌盛。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歷史上的霸主與王者的對比,強調了仁義的重要性。詩中,“假兵車者伯,以仁義者王”一句,直接點明了武力與仁義的不同結果。通過商湯和周文王的例子,詩人展示了小國弱國通過仁德可以戰勝大國強國的歷史事實。詩的最後,詩人表達了對仁德統治的曏往和對天命的信仰,認爲衹有遵循天命,推行仁政,才能使國家永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歷史和政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