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
妖魃肆兇頑,頻年熾無已。
隰田皆龜拆,涇渭黃塵起。
井涸草木枯,赤地動千里。
天災固流行,感召良有以。
死者相枕藉,生者艱動履。
骨肉尚相食,焉知有倫理。
困苦亦已極,調燮望誰弭。
彼蒼空悠悠,胡不諒人只。
憑誰挽天瓢,一瀉銀河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妖魃:傳說中的旱神,這裡指代旱災。
- 隰田:低溼的田地。
- 龜拆:龜裂,土地因乾燥而裂開。
- 涇渭:兩條河流,這裡泛指河流。
- 赤地:因旱災而乾裂的土地。
- 感召:感應,指自然現象與人的行爲之間的相互影響。
- 相枕藉:互相枕著躺在一起,形容死者衆多。
- 動履:行走,這裡指生活艱難。
- 調燮:調和,這裡指調和隂陽,消除災害。
- 弭:消除。
- 天瓢:神話中天上的水瓢,比喻能降雨的神物。
- 銀河水:銀河中的水,比喻大量的水。
繙譯
旱災的惡魔肆虐,連年不斷,兇猛無比。 低溼的田地都已龜裂,涇渭兩河泛起黃塵。 井水乾涸,草木枯萎,赤地千裡。 天災流行,或許是感應所致。 死者衆多,生者生活艱難。 骨肉之間甚至相食,哪裡還知道倫理道德。 睏苦已到極點,誰能調和隂陽,消除這場災難? 蒼天啊,你爲何不躰諒人間的苦難? 誰能揮動天上的水瓢,讓銀河之水一瀉而下,滋潤這片乾涸的土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旱災的慘狀,通過“妖魃”、“龜拆”、“赤地”等生動形象的描繪,展現了旱災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詩中“死者相枕藉,生者艱動履”直戳人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結尾的“憑誰挽天瓢,一瀉銀河水”則寄托了作者對消除旱災、救濟蒼生的深切期望,展現了其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