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履圖

張良昔未遇,誓欲報韓仇。 進履圮橋下,虛心將有謀。 素書一授受,於焉相炎劉。 蹙秦暨蹶項,默運帷幄籌。 王業既大定,毅然乞封留。 列侯豈不貴,而託赤松遊。 度彼良之心,報韓願已酬。 區區黃石公,不知伊與周。 素書視典謨,治道孰爲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進履:指張良在圮橋下爲黃石公拾鞋穿鞋的故事。
  • 圮橋:古橋名,張良與黃石公相遇的地方。
  • 素書:指黃石公傳授給張良的《太公兵法》。
  • 炎劉:指漢朝,因劉邦自稱是炎帝的後代而得名。
  • 蹙秦暨蹶項:指張良輔佐劉邦推翻秦朝和項羽。
  • 帷幄籌:指在帳幕中策劃計謀。
  • 乞封留:指張良請求封地在留,以示謙退。
  • 赤松:指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張良後來追隨赤松子學道。
  • 典謨:指古代的經典文獻,如《尚書》中的《大禹謨》、《皋陶謨》等。

翻譯

張良在未遇黃石公之前,曾發誓要爲韓國報仇。他在圮橋下爲黃石公拾鞋穿鞋,虛心學習,暗中策劃復仇大計。黃石公傳授給他《太公兵法》,從此張良輔佐劉邦,爲漢朝的建立出謀劃策。他不僅幫助劉邦推翻了秦朝,還擊敗了項羽,默默地在帳幕中運籌帷幄。漢朝王業大定後,張良毅然請求封地在留,表現出謙退的態度。雖然被封爲列侯,但他選擇追隨赤松子學道。從張良的心願來看,他爲韓國報仇的願望已經實現。至於黃石公,他可能並不知道張良最終的成就,就像伊尹和周公那樣偉大。《太公兵法》與古代的經典文獻相比,治理國家的智慧和策略,究竟哪個更爲優越呢?

賞析

這首詩讚頌了張良的智謀和忠誠,通過回顧他在圮橋下受教於黃石公,到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再到最終選擇追隨赤松子學道的歷程,展現了張良高尚的品格和遠大的志向。詩中對張良的評價充滿了敬意,同時也對黃石公的智慧和《太公兵法》的價值提出了思考,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和經典文獻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

朱誠泳

安徽鳳陽人。明宗室。號賓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孫。弘治元年襲封秦王。長安有魯齊書院,久廢,誠泳別易地建正學書院,又於其旁建小學,擇軍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詩。著有《經進小鳴集》。卒諡簡。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