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巖使君上冢過霅首訪敝廬又會能靜話舊感慨情見於辭所以道別

· 牟巘
自爲旴江行,最聲日飛馳。 赤子問襦褲,白雲滿鬢髭。 苕邊重會晤,握手慰所思。 舊有瀧岡表,三讀起懦衰。 乃翁平生志,正在造膝時。 曾擊戚畹悍,曾疏公田欺。 曾陳峴山急,或訝話太危。 移疾逃相印,何忍張悌爲。 全歸干戈際,一致視險夷。 象賢有令子,紀實無溢辭。 刻之並纂疏,自足永久垂。 憶昔姑孰守,欲碎脫靴碑。 博士何偉哉,奮身力護持。 粗沙與大石,彼計竟莫施。 遂令兩圖在,留作千載奇。 此事關世道,磯激我匪私。 他時記先友,要當附見之。 顧我窮未死,僅存骨裹皮。 殷勤綈衣貺,古道其在斯。 無物當贈策,遠大以爲期。 願勿忘吾州,歲晚託茅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旴江(xū jiāng):地名,位於今江西省。
  • 襦褲(rú kù):短衣和褲子,這裏指衣物。
  • 鬢髭(bìn zī):鬢角和鬍鬚。
  • 苕邊(tiáo biān):地名,可能指苕溪邊,苕溪在今浙江省。
  • 瀧岡(lóng gāng):地名,位於今江西省。
  • 造膝(zào xī):親近皇帝,參與機密。
  • 戚畹(qī wǎn):指外戚,皇帝的親戚。
  • 峴山(xiàn shān):山名,位於今湖北省。
  • 移疾(yí jí):因病辭官。
  • 象賢(xiàng xián):指有德行的人。
  • 脫靴碑(tuō xuē bēi):指一種碑文,可能與官員離任有關。
  • 博士(bó shì):古代官職名,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
  • 姑孰(gū shú):地名,位於今安徽省。
  • 磯激(jī jī):指水邊岩石,比喻堅定的立場。
  • 綈衣(tí yī):質地較厚的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 茅茨(máo cí):茅草屋頂,指簡陋的房屋。

翻譯

自從前往旴江,您的名聲日益遠揚。百姓們詢問衣物,白雲覆蓋了您的鬢角和鬍鬚。在苕邊再次相會,握手慰藉彼此的思念。您曾有瀧岡的表白,三次閱讀使我懦弱的心靈得到振奮。您父親的平生志向,正是親近皇帝、參與機密之時。您曾打擊外戚的囂張,曾揭露公田的欺詐。您曾陳述峴山的緊急情況,有人可能驚訝您的話語過於危急。因病辭官逃避相位,怎能忍心像張悌那樣。在戰亂中安然歸去,一致看待危險與平安。您有德行的兒子,記錄的事實沒有誇張之詞。刻石並纂寫疏文,自然足以永久流傳。

回憶起姑孰的太守,想要毀掉脫靴碑。博士何等的偉大,挺身而出力護持。粗沙和大石,他們的計謀最終未能實施。遂令兩幅圖畫存在,留作千載的奇觀。此事關乎世道,我堅定的立場並非私心。他時記起先前的朋友,要應當附見於此。看我貧窮未死,僅存骨裹皮。殷勤地贈予綈衣,古道就在這裏。無物可當作贈策,以遠大的目標爲期。願您不要忘記我們的州,歲末寄託於茅草屋頂之下。

賞析

這首作品是元代牟巘爲西巖使君所作的送別詩。詩中,牟巘讚揚了西巖使君的政績和品德,描述了兩人深厚的友情,並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和寄託。通過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比喻,詩人展現了對友人的敬重和對世道的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元代詩歌的特色。

牟巘

巘字獻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學士子才之子,擢進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應龍,鹹淳進士,元初起教授陵陽州,以上元簿致仕。當宋亡時,獻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門父子,自爲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應龍遂以文章大家見推於東南。是時宋之遺民故老,伊憂抑鬱,每託之詩篇以自明其志。若謝皋羽、林德陽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其他仇仁近、戴帥初輩,猶不免出爲儒師,以升斗自給。獻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緇。元貞、大德之間,年在耄耋,巋然備一時文獻,爲後生之所矜式。所著《陵陽集》若干卷,次子帥府都事應復所編,國史編修程端學爲之序。謂其出處有元亮大節,正不當徒以詩律求之也。 ► 4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