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張

· 戴良
翠爲衿,錦爲衣,朝朝暮暮澤水飛。 澤中青草深且茂,莫聽爾媒登壟雊。 壟頭西接桃李場,蓬藋艾盡有羅張。 羅雖可避機莫測,爾誤觸之恐身傷。 請看舊日張羅處,祥鳳冥鴻不肯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īn):衣領。
  • :這裏指用來引誘鳥類的假鳥。
  • 壟雊 (lǒng gòu):田間小路上的鳥叫聲。
  • 蓬藋 (péng diào):雜草。
  • 羅張:羅網張開。
  • 祥鳳冥鴻:比喻高貴的鳥類。

翻譯

翠色的衣領,錦緞的衣服,日日夜夜在水澤邊飛翔。 水澤中的青草茂盛,不要聽信那假鳥的叫聲登上田壟。 田壟的西邊連接着桃李園,雜草被清除,羅網已經張開。 雖然羅網可以避開,但機關難以預測,你若誤觸恐怕會受傷。 請看那些舊日張開羅網的地方,高貴的鳳凰和鴻雁都不願靠近。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鳥類的生存環境,隱喻了人世間的危險和陷阱。詩中「翠爲衿,錦爲衣」形容了鳥兒的美麗,而「朝朝暮暮澤水飛」則展現了它們自由的生活。然而,隨着「莫聽爾媒登壟雊」和「蓬藋艾盡有羅張」的描寫,詩意轉向了對潛在危險的警示。最後,「祥鳳冥鴻不肯顧」一句,以高貴的鳥類不願接近羅網,暗示了真正的智者會避開世間的陷阱和誘惑,保持自己的純潔和高貴。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富有哲理。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