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西湖舟中作

· 戴良
夙負海嶽志,緬懷西湖名。 蹉跎去玄發,邂逅徵素情。 驛鞚依岸息,畫舫漾波輕。 前睇蘇堤繞,旁窺葛嶺橫。 戀結處士祠,悲纏忠將塋。 興繁賞屢失,境變魂愈驚。 雉堞見新築,翬甍失舊營。 空餘歌舞地,詎聞簫管聲。 顧余文墨吏,遑知治亂情。 人隱雖未弭,客懷聊暫清。 一動羣生念,咄咄何時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夙負:早有。
  • 海嶽志:指宏偉的志向。
  • 緬懷:深情地回憶、追想。
  • 蹉跎:時間白白過去,光陰虛度。
  • 玄發:黑髮,指年輕時。
  • 邂逅:偶然遇見。
  • 徵素情:探尋往日的情懷。
  • 驛鞚:驛站的馬。
  • :斜視,這裏指望。
  • 葛嶺:地名,在杭州西湖附近。
  • 處士祠:紀念未仕的賢人的祠堂。
  • 忠將塋:忠臣的墓地。
  • 興繁:興盛繁華。
  • 雉堞:城牆上的齒狀矮牆。
  • 翬甍:彩色的屋脊,這裏指華麗的建築。
  • 文墨吏:指從事文職的官員。
  • 治亂情:治理和混亂的情況。
  • 人隱:人事的隱退。
  • 羣生念:對衆生的關懷。
  • 咄咄:嘆詞,表示驚詫。

翻譯

我早有宏偉的志向,深情地回憶起西湖的名聲。時光虛度,黑髮已去,偶然遇見,探尋往日的情懷。驛站的馬在岸邊休息,畫舫輕輕地盪漾在波上。前方望去,蘇堤環繞,旁邊看到葛嶺橫亙。對處士祠堂的留戀,對忠將墓地的悲傷。興盛繁華屢次失去,環境變遷令人更加驚魂。城牆上的新築,彩色的屋脊卻不見舊時的營地。只剩下歌舞之地,哪裏還能聽到簫管的聲音。我這個從事文職的官員,怎能知曉治理和混亂的情況。人事雖未完全隱退,但客居的情懷暫時得以清淨。一旦動了對衆生的關懷,不禁驚詫何時才能平靜?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西湖景色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以及對往昔繁華的懷念和對現實治亂的思考。詩中,「夙負海嶽志」一句即表明了作者早年的宏偉志向,而「緬懷西湖名」則引出了對西湖的深情回憶。後文通過對蘇堤、葛嶺等西湖景點的描繪,以及對處士祠、忠將塋的留戀,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懷舊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現實社會治亂的關切,以及對衆生福祉的深切關懷,體現了作者作爲文墨吏的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