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歸安丞

· 戴良
之子官何處,湖流一舸通。 汀洲蘋影外,城郭水光中。 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風。 若逢陳太守,爲報各衰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之子:這個人,指歸安丞。
  • :(gě) 大船。
  • 汀洲:水邊的小洲。
  • 蘋影:蘋(pín),一種水生植物,蘋影指蘋草在水中的倒影。
  • 城郭:城牆,這裏指城市。
  • 苕溪:河流名,位於浙江省。
  • 箬下:箬(ruò),一種竹子,箬下指箬竹叢下。
  • 陳太守:太守,古代官職名,這裏指某位姓陳的官員。
  • 衰翁:年老體衰的人,這裏可能是詩人自指或指他人。

翻譯

你將去何處爲官?湖上有一艘大船可通。 水邊的小洲外,是蘋草的倒影,城牆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映照。 夜晚在苕溪上泛舟,月光下,春天在箬竹叢下吟詠風聲。 若你遇到陳太守,請告訴他,我們這些老翁都已衰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歸安丞離別時的情景,通過湖流、汀洲、城郭等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風」一句,以月夜泛舟和春風吟詠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不捨和對自然美景的讚美。結尾處提及陳太守和衰翁,增添了一絲滄桑感,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囑託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