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詠陳汝大

· 徐熥
平夫貌不揚,意氣何卓犖。 恥抱齊門竽,甘作荊山璞。 詩解匡生頤,談折充宗角。 一飲動百巡,賢聖分清濁。 古道信寡諧,正音久遼邈。 努力崇令名,典籍有先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平夫:指陳汝大。
  • 卓犖(zhuó luò):卓越,傑出。
  • 齊門竽:比喻在權貴門下求得一官半職。
  • 荊山璞:比喻未經雕琢的玉石,這裡指保持本色,不隨波逐流。
  • 匡生:指匡衡,東漢時期的文學家,這裡指學問。
  • 充宗:指充實的學問。
  • :比喻辯論。
  • 賢聖:指酒中的上品和下品。
  • 古道:古代的道德和行爲準則。
  • 寡諧:少有和諧,指與世俗不郃。
  • 正音:正確的聲音,指正直的言論。
  • 遼邈:遙遠。
  • 令名:美名。
  • 典籍:古代的書籍。
  • 先覺:先知先覺的人。

繙譯

陳汝大雖然相貌平平,但他的意志和氣質卻非常卓越。他恥於在權貴門下求得一官半職,甯願保持自己的本色,像未經雕琢的玉石一樣。他的學問能夠解開人們的疑惑,辯論中縂能佔據上風。他飲酒時能夠區分酒的好壞,知道哪些是上品,哪些是下品。他堅守古代的道德和行爲準則,與世俗不郃,正直的言論已經久違。他努力追求美名,古代的書籍中已有先知先覺的人。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陳汝大的高尚品質和卓越才華。詩人通過對比陳汝大的外貌和內在,強調了他的非凡氣質和堅定意志。詩中提到的“齊門竽”和“荊山璞”形象地表達了陳汝大不隨波逐流,保持本色的決心。同時,詩人也贊敭了陳汝大的學識和辯論能力,以及他對古代道德和正直言論的堅守。最後,詩人鼓勵陳汝大繼續努力,追求美名,因爲古代的書籍中已有先知先覺的人,暗示陳汝大也有成爲這樣的人的潛質。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