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登太行山中言志應制

· 蘇頲
北山東入海,馳道上連天。 順動三光柱,登臨萬象懸。 俛觀河內邑,平指洛陽川。 按蹕夷關險,張旗亙井泉。 曉巖中警柝,春事下蒐田。 德重周王問,歌輕漢後傳。 宸遊鋪令典,睿思起芳年。 願以封書奏,迴鑾禪肅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奉和(fèng hé):做詩詞與別人相唱和。多用爲敬詞。 聖制:皇帝所作的詩。 馳道:古代供君王行駛車馬的道路。 三光:日、月、星。 :此指像柱子一樣。 登臨:登山臨水,泛指遊覽山水名勝。 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fǔ)同「俯」,向下,低頭。 河內邑:黃河以北的城邑。 按蹕(àn bì):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 夷關險:平定險要的關隘。 (gèn):連綿不斷,伸展開去。 井泉:水井和泉水,這裏指鄉村。 (tuò):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蒐田(sōu tián):春日田獵。 周王問:指周王重視道德風氣的故事。 宸遊:帝王的巡遊。 睿思:聖明的思慮。 迴鑾(huí luán):皇帝返回京城。 :禪讓,讓位。 肅然:恭敬的樣子。

翻譯

北山一直向東延伸直至大海,馳道向上彷彿與天相連。 順應天時而動,日月星辰如三根柱子般熠熠生輝,登上高山,萬物景象皆在眼前懸垂。 低頭俯瞰黃河以北的城邑,平伸手指向洛陽的平川。 開路清道平定險要的關隘,旗幟連綿從險關一直伸展到鄉村。 清晨的山岩中傳來警示的梆聲,春天舉行田獵活動。 品德厚重可比周王重視道德之風,歌聲輕盈可如漢後流傳的佳話。 皇帝的巡遊推展着美好的典章制度,聖明的思慮在這美好的時光中涌起。 願能將這封書信上奏,待皇帝返回京城時,以禪讓之禮恭敬相待。

賞析

這首詩是蘇頲應制詩中的一篇,應制詩多以歌功頌德、描繪皇家氣象爲主題,這首詩也不例外。 詩的開頭兩句「北山東入海,馳道上連天」,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太行山的雄偉和馳道的綿長,展現出宏大的氣勢。接下來「順動三光柱,登臨萬象懸」,強調了帝王的順應天時和登高遠望時所見的壯麗景象。 「俛觀河內邑,平指洛陽川」則從高處俯瞰,寫出了地域的廣闊。「按蹕夷關險,張旗亙井泉」描述了帝王出行的威嚴和陣勢。 「曉巖中警柝,春事下蒐田」既寫出了清晨的寧靜,又表現了春天田獵的活動。 「德重周王問,歌輕漢後傳」用歷史上的周王和漢後作比,讚揚了當今皇帝的品德和風采。 「宸遊鋪令典,睿思起芳年」強調了皇帝巡遊的意義和其聖明的思慮。 最後「願以封書奏,迴鑾禪肅然」表達了對皇帝的敬意和期待。 整首詩語言華麗,氣勢恢宏,通過對景色的描繪和對帝王的讚頌,展現了皇家的威嚴和盛世的氣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和審美情趣。

蘇頲

唐京兆武功人,字廷碩。蘇瑰子。幼敏悟強記。武則天時擢進士第。累遷中書舍人。襲封許國公,號“小許公”。玄宗開元間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與宋璟同理政事。工文,朝中文件多出其手。與燕國公張說並稱爲“燕許大手筆”。罷爲禮部尚書,卒諡文憲。有集。 ► 10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