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田家行

· 孫蕡
零星矮屋茅數把,散住榆林柳林下。 磊牆遮雪防驟風,婦女頹垣拾磚瓦。 黃牛買得新墾田,土戟犁淺牛欲眠。 古河無水掛龍骨,自縈蒲繩探苦泉。 山蠶食葉黃繭老,野火燒桑桑樹倒。 四畔靈雞喔喔啼,九月霜風落紅棗。 春絲夏絹輸稅錢,木綿紡布寒暑穿。 放舂黃米爲新酒,學唱貨郎爲管絃。 平田旱多麥少熟,杏盡梨枯惟食粟。 衣粗食惡莫用悲,猶勝北軍離亂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零星:分散、稀疏。
  • 矮屋:低矮的房屋。
  • 茅數把:幾把茅草,形容簡陋。
  • 榆林柳林:榆樹和柳樹的林子。
  • 磊牆:用磚石等堆砌的牆。
  • 驟風:突然的大風。
  • 頹垣:倒塌的牆。
  • 拾磚瓦:撿拾破碎的磚瓦。
  • 土戟:一種農具,類似於犁。
  • 犁淺:犁地不深。
  • 龍骨:這裏指水車的骨架。
  • 蒲繩:用蒲草編織的繩子。
  • 探苦泉:尋找苦澀的泉水。
  • 山蠶:野生蠶。
  • 食葉:吃葉子。
  • 黃繭老:蠶繭變黃,表示蠶已老。
  • 野火:自然發生的火災。
  • 靈雞:指雞。
  • 喔喔啼:雞叫聲。
  • 霜風:寒冷的風。
  • 紅棗:成熟的棗子。
  • 輸稅錢:繳納稅款。
  • 木綿:棉花。
  • 紡布:織布。
  • 寒暑穿:指四季穿着。
  • 放舂:用杵臼搗米。
  • 黃米:一種糧食。
  • 新酒:新釀的酒。
  • 貨郎:賣貨的小販。
  • 管絃:樂器。
  • 平田:平坦的田地。
  • 麥少熟:麥子收成不好。
  • 杏盡梨枯:杏子和梨子都枯萎了。
  • 食粟:吃小米。
  • 衣粗食惡:穿得粗糙,吃得不好。
  • 北軍:北方的軍隊。
  • 離亂時:戰亂時期。

翻譯

在平原上,稀疏地散佈着幾間低矮的茅屋,它們坐落在榆樹和柳樹的林子下。爲了防止突然的大風和積雪,人們用磚石堆砌起牆,而婦女們則在倒塌的牆邊撿拾破碎的磚瓦。

黃牛被用來耕種新開墾的田地,但由於犁地不深,牛兒顯得有些疲倦,想要休息。古河已經乾涸,水車的骨架空懸,人們用蒲草編織的繩子探尋苦澀的泉水。

山中的野蠶吃着葉子,繭變黃表示蠶已老,野火將桑樹燒倒。四周的雞兒喔喔叫着,九月裏寒風吹落了紅棗。

春天織絲,夏天織絹,用來繳納稅款,棉花紡成布,四季穿着。用杵臼搗米制作新酒,學着賣貨小販的唱腔,用樂器伴奏。

平坦的田地因爲乾旱,麥子收成不好,杏子和梨子都枯萎了,只能吃小米。雖然穿得粗糙,吃得不好,但比起北方軍隊帶來的戰亂時期,還是要好得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平原農村的生活景象,通過具體的細節展現了農民的艱辛和生活的簡樸。詩中,「零星矮屋茅數把」和「婦女頹垣拾磚瓦」等句,生動地勾勒出了農村的貧困和婦女的勤勞。而「黃牛買得新墾田」和「古河無水掛龍骨」則反映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對水源的渴望。最後,通過對比「衣粗食惡」與「北軍離亂時」,表達了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人們仍能找到一絲安慰和希望。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