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詞

· 孫蕡
吳中白紵白如霜,春風入衣蘭麝香。 二月城南桑葉綠,新蠶初出微於粟。 採桑日晏攜筐歸,夜半懸燈待蠶熟。 繅成素絲經上機,兩日一匹猶苦遲。 織成裁衣與郎著,妾寧辛苦教郎樂。 家中貧富誰得知,郎無衣著他人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吳中白紵(zhù):吳中地區生產的白色細麻布。
  • 蘭麝香:蘭花和麝香的香氣,這裏指香氣濃郁。
  • 繅(sāo)成素絲:將蠶繭抽成絲。
  • 經上機:在織機上織造。
  • 兩日一匹:兩天織成一匹布。
  • 衣著(zhuó):穿着。
  • 嗤(chī):嘲笑。

翻譯

吳中出產的白紵布潔白如霜,春風吹拂,香氣如蘭麝般瀰漫。二月城南的桑葉已綠,新出的蠶兒細小如粟。採桑的女子日暮時分攜筐而歸,夜半時分點亮燈火等待蠶繭成熟。將蠶繭抽成素絲,在織機上織造,兩天才能織成一匹布,仍然覺得進度緩慢。織成布後裁剪成衣給郎君穿着,我寧願辛苦也要讓郎君快樂。家中的貧富誰能知曉,郎君若無衣着,他人會嘲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吳中地區織婦的辛勤勞動和生活情感。詩中,「吳中白紵白如霜」一句,既讚美了吳中白紵的品質,又通過「白如霜」的比喻,展現了其潔白無瑕的特質。後文通過「採桑日晏攜筐歸」和「夜半懸燈待蠶熟」等細節,生動地刻畫了織婦的勤勞和艱辛。最後,詩人通過「妾寧辛苦教郎樂」和「郎無衣著他人嗤」的對比,表達了織婦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郎君的深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衣着的重視和對貧窮的歧視。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織婦的堅韌和無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