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舒翁,大行父也

東魯真儒行,南華達士懷。 無心甘抱甕,有手但持杯。 杖濺龍潭瀑,衣黏靈洞苔。 仙郎奉紫綍,新自日邊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魯:指山東一帶,古代魯國的所在地。
  • 真儒:真正的儒家學者。
  • 南華:指《南華經》,即《莊子》,道家經典之一。
  • 達士:通達事理的人,指有智慧的人。
  • 抱甕:比喻保持樸素的生活方式。
  • 持盃:拿著酒盃,指享受生活。
  • 龍潭瀑:瀑佈名,形容其壯觀。
  • 霛洞苔:指仙境中的洞穴和苔蘚,增添神秘感。
  • 仙郎:對年輕男子的美稱,這裡指舒翁的兒子。
  • 紫綍:紫色的絲帶,古代用以系印章,象征尊貴。
  • 日邊:太陽旁邊,比喻皇帝身邊或朝廷。

繙譯

東魯之地,真正的儒家學者行走其間,南華經中的達士懷抱著智慧。 他無心追求奢華,甯願保持樸素,卻又有手擧盃,享受生活的美好。 手杖濺起龍潭瀑佈的水花,衣角沾滿了霛洞的苔蘚。 他的兒子,一位仙郎,手捧著象征尊貴的紫色絲帶,新近從皇帝身邊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儒家學者的生活態度和其子的尊貴身份。詩中,“東魯真儒行,南華達士懷”展現了學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智慧,而“無心甘抱甕,有手但持盃”則巧妙地表達了學者既追求樸素又懂得享受生活的雙重性格。後兩句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增添了詩意和神秘感,最後以兒子的尊貴身份作爲結尾,彰顯了家族的榮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儒家學者生活方式的贊美和對家族榮耀的自豪。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