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一犁春雨圖後

· 劉過
阿耘無田食破硯,奉親日糴供朝飯。 有田正恐拙把犂,何得更爲圖畫看。 汝父名汝汝當知,有田無田未可期。 有田不耕汝懶病,無田畫田真畫餠。 畫田之外乃畫牛,捕捉風影何時休。 頭上安頭入詩軸,全家不應猶食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阿耘:指畫家的孩子。
  • 破硯:殘破的硯臺,暗示家境貧寒靠文墨難以維持生計 。
  • 奉親:侍奉雙親。
  • 日糴(dí):每天去買糧食。:買進糧食。
  • 拙把犁:不擅長使用犁耕種,拙:不熟練。
  • 畫餅:比喻不切實際的空想或虛構的事物。
  • 頭上安頭:比喻多餘和重複。文中指在畫面上反覆添加不必要的元素。

翻譯

阿耘沒有田地,只能依靠賣文謀生,連一方破硯都快靠它「吃」完了,每天要去買糧才能供全家吃得上早飯 。就算真有了田地,只怕也不擅長使用犁具去耕種,又何必把這樣的場景畫成圖畫來看呢 。你父親給你取名你應當明白其中含義,有沒有田地還說不定呢。要是有田卻不耕種,那就是你犯懶病了,沒有田地卻畫出田來,這不過是不切實際的空想罷了。畫裏除了畫田還畫牛,這樣追尋不切實際的虛幻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如此反覆添加些多餘的東西到畫裏還成了詩軸,若真以此能換來生活富足,全家就不應該還只能喝着粥度日呀。

賞析

這首詩以獨特視角對一幅《一犁春雨圖》展開評說。首聯通過描述「阿耘無田食破硯」「日糴供朝飯」,生動呈現出畫家生活的困窘。頷聯與頸聯以假設和對比,「有田恐拙把犁」「有田不耕汝懶病,無田畫田真畫餅」,辛辣地諷刺了畫作中不切實際的內容,暗指光有美好的描繪,卻解決不了生活的實際困境。尾聯「頭上安頭入詩軸,全家不應猶食粥」進一步深化主題,指出此類空有形式、虛幻不實的創作,無法改變艱苦的生活狀況。全詩語言直白犀利,用諷刺的筆觸,從生活實際出發,揭示出藝術與現實的差距,蘊含着對社會現實的感慨以及對務實精神的倡導 。

劉過

劉過

劉過,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湖北襄陽人,後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爲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爲“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 4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