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石太守韞玉

聞說東川守,騎驢過百城。 書仍寄旁午,地未塞夷庚。 啟事人先悚,登壇衆盡驚。 巴渝兵火地,何以慰疲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川:指東川節度使轄區,在今四川東部一帶。
  • 旁午(bàng wǔ):交錯紛繁,形容事務繁雜衆多。
  • 塞(sāi):堵塞。
  • 夷庚(yí gēng):平坦大道。這裏借指交通要道、地區太平順暢 。
  • 啓事:陳述事情,指向上級或有關部門陳述事情的書面材料,這裏作動詞用。
  • 悚(sǒng):害怕、恐懼。
  • 登壇:登上高臺,多用來指主持壇場進行祭祀或舉行儀式等,也可引申爲擔當重要職位或領導重任。這裏指石韞玉擔任太守這一重要職務 。
  • 巴渝:今重慶一帶。
  • 兵火:指戰爭。
  • 疲氓(pí méng):疲憊的百姓。氓,百姓。

翻譯

聽說東川太守你,騎着毛驢巡訪了衆多城邑。寫的書信頻繁送來,所治理的地方道路通暢秩序井然。您向上面陳述事情讓下屬先爲之敬畏,您登上太守的高位令衆人全都驚歎。巴渝之地歷經戰爭創傷,你要用什麼來慰藉那些疲憊困苦的百姓呢 ?

賞析

這首詩先通過「騎驢過百城」這一細節,刻畫了石韞玉深入基層、親民務實的形象。「書仍寄旁午,地未塞夷庚」體現了太守政務繁忙卻又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道路通暢。「啓事人先悚,登壇衆盡驚」從側面反映出石韞玉理政嚴謹,以及他在衆人心中德高望重,威望頗高。最後兩句「巴渝兵火地,何以慰疲氓」將筆觸轉向當地百姓,表達了對歷經戰火後百姓苦難的關注,流露出對太守能安撫百姓、造福一方的期待,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也賦予了作品一定的現實意義,整首詩從對太守個人形象與能力的描寫,自然延展到對民生問題的思考 。

洪亮吉

洪亮吉

清江蘇陽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自號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時詩與黃景仁齊名,交誼亦篤,時號洪黃。景仁家貧,客死汾州,亮吉親赴山西,爲經紀喪事。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而論人口增加過速之害,實爲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有《春秋左傳詁》、《卷施閣集》、《更生齋集》等。 ► 2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