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吃肉的人何曾都長着虎頭之相?爲何讀書三十年依舊一事無成、如海天之秋一樣淒涼。
慶幸沒有遇到黃祖這樣殘害讀書人的武夫,如今的行裝卻也窘迫的猶如當年的馬周。
自認爲是才能沒有得到施展,難道真的是沒長着封侯的面相?
要知道,少年時就立下上攬雲霄之志,曾許諾要做人世間第一流人物。
注釋
卅:數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
襆被:指用包袱裹束衣被,意爲整理行裝。
才:才能。
拏:拿。
賞析
清朝詩人作詩尤愛用典,這首也是如此。
首聯前一句用“虎頭食肉”之典,古人認爲虎頭這種相貌特徵是榮華富貴之相,這裏詩人說自己雖有虎頭之相,但無富貴之命。“書劍”代指學業事業,海天之秋,則是一幅淒涼之況,三十年依舊一事無成。
頷聯又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句的黃祖,是三國時期的江夏太守,那時候人們都看重名士,一般不會殺有名氣的讀書人,但黃祖卻把名士禰衡給殺了。所以詩人的意思是說自己沒有遇到這樣粗暴的武夫,或許其中也有自比名士的意義。
後一句則是很明顯自比馬周了,馬周十分受唐太宗李世民賞識,有“四請馬周”的美談,當然是李世民派人去的。馬周入朝之後,節節高升,官至中書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禮部尚書,不過早年他卻非常窘迫,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頸聯則是直抒胸臆,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命中註定不能封侯拜相。這裏也用到了一個典故,漢代李廣百戰而不能封侯,恨道:豈吾相不當侯邪?難道我這個相貌天生不能封侯嗎?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經有了封侯的功績,但沒有封侯的結果,這是外界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
尾聯則是想起自己少年曾立下的大志,上文已經釋義。整首詩就是一首典型懷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之後的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