㳟謁天壽山十三陵
成祖昔定都,乃省兹山陽。
羣山自天來,勢若蛟龍翔。
東趾據盧龍,西脊馳太行。
後尻坐黃花,前面臨神京。
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
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維時將作臣,奉旨趨傍傍。
盛德比覇杜,宏䂓軼瀍邙。
雷電驅元㝠,白雲升帝鄉。
三光墜榆木,窮北囘輼輬。
駊騀金粟堆,寂寞橋山藏。
右獻左次景,裕茂迤西旁。
泰陵在茂西,稍折南維康。
永陵在東南,規模特恢張。
碝石爲元墀,丹青煥雕梁。
昭近九龍池,定依昭左方。
其制亦如永,工麗踰孝長。
慶居獻西隅,德奠永東岡。
環山數十里,松栢參天蒼。
列宗每駕朝,百執恒趨蹌。
一年祭三舉,侍從來班揚。
詩追安世歌,典與郊禘光。
自傷下土臣,不睹昭代章。
天禍降宗國,滅我聖哲王。
渇葬池水南,靈宮廹妃殤。
上無寶城制,周帀唯甎牆。
下有中涓墳,陪葬義所當。
殿上立三主,竝列田娘娘。
問此何代禮,哽咽不可詳。
麥飯提一簞,棗榛提一筐。
村酒與山蔬,一一自攜將。
下階拜稽首,出涕雙浪浪。
主祭非曾孫,降假非宗祊。
重上諸陵間,裵囘復彷徨。
茂陵樹千株,獨立不受戕。
門闔尚完具,上頭安御牀。
自康以接慶,小樹多榆枋。
殿樓盡黃瓦,逶迤各相望。
康昭二明樓,竝遭刼火亾。
定陵毁大殿,以及東西廊。
餘陵半無門,累甓仍支杗。
尚存宰牲亭,暨外諸監房。
百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裝。
六獸柱則四,制與鍾山亢。
跨以七孔橋,峙以白石坊。
仁宗所製碑,崷萃當中央。
行宮已頽壊,御路徒荒涼。
每陵二太監,猶自稱司香。
人給地數畮,把耒耕山塲。
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
皆云牧騎來,斫伐尤披猖。
并力與之爭,僅得保界疆。
有盗貴妃冢,斬首竿以槍。
於時姦宄民,瞿然始懲創。
繞陵凡六口,六口各有兵。
一陵立一衛,衛設屯與倉。
居庸有總兵,昌平有侍郎。
一朝盡散迸,無復陵京防。
燕山自峩峩,沙河自湯湯。
皇天自髙髙,后土自芒芒。
下痛萬赤子,上呼十四皇。
哭帝帝不聞,籲天天無常。
幽都蹲土伯,九關飛虎倀。
日月相蝕虧,列宿爲參商。
自古有殂落,劇哉哀姚黃。
從臣去鼎湖,二妃沈江湘。
倉皇一抔土,十五零秋霜。
天運未可億,天心未可量。
仲華復西京,崔損修中唐。
誰能寄此詩,雅頌同洋洋。
拼音

顧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爲經世致用之學。曾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交豪傑之士,爲光復計。最後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曆政權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於曲沃。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爲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爲一,於經史兵農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書查覈。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