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雪

· 王鏊
正徳九載春,開嵗始十日。 青天忽聞雷,遠近驚辟易。 雷聲甫云收,大雪忽盈尺。 連隂二月中,節候過驚蟄。 春分晴復雨,雨後雪仍積。 栁條壓将摧,梅萼凍全坼。 園林諸草樹,勾萌吐仍鬱。 頗聞春秋書,又覽月令説。 從來天人際,茫昧固難詰。 寄語傅巖翁,誰歟秉調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正德:明武宗硃厚照的年號。
  • 九載:九年。
  • 開嵗:新的一年開始。
  • 辟易(bì yì):驚慌地退避。
  • :剛剛。
  • 盈尺:達到一尺或一尺多。
  • 節候:節氣時令。
  •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
  • 勾萌:草木的嫩芽。
  • :茂盛。
  • 茫昧:模糊不清。
  • (jié):追問,質問。
  • 傅巖翁:指傅說,殷高宗的賢相。後常用以指在野的賢士。這裡借指賢能的大臣。
  • 調燮(tiáo xiè):調和隂陽,比喻宰相治理國家。

繙譯

正德九年的春天,新年才過去十天。 晴朗的天空忽然響起雷聲,遠近的人都驚慌退避。 雷聲剛剛停止,大雪忽然下了一尺多厚。 在二月中旬接連隂天,節氣已經過了驚蟄。 春分時節先是晴天又下起雨,雨後雪仍然堆積著。 柳條被雪壓得快要折斷,梅花的花萼被凍得全部綻開。 園林中衆多的草木,嫩芽冒出仍然生長茂盛。 我曾聽聞《春鞦》這本書,又閲覽過《月令》的學說。 從來天和人的關系,模糊不清本來就難以追問。 寄話給那傅巖的賢翁,誰在秉持著調和隂陽治理國家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正德九年春天奇異的天氣變化,先寫春初響雷,後又大雪盈尺,接著描述了雪對柳條、梅萼以及園林草木的影響。詩人在詩中提到了《春鞦》和《月令》,表示對天人關系的思考,認爲天和人的關系模糊難辨。最後,詩人借傅巖翁的典故,表達了對能調和隂陽、治理國家的賢能大臣的期盼。整首詩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和對天人關系的思考,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憂慮。詩中對雪景和草木的描寫細致生動,富有意境,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王鏊

王鏊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濟之。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閉門讀書,遠避權勢。本與外戚壽寧侯張巒有連,亦不相往來。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以憂去。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閤大學士,入閣時大權盡歸劉瑾,鏊初開誠與言,偶見聽納,後瑾專橫更甚,禍流搢紳,鏊不能救,乃辭官而去。博學有識鑑,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 ► 8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