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七弟有慶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韵和之

· 蘇頌
勿謂衡茅陋,門牆亦僅全。 山連京峴外,水接漕渠邊。 喬木傍行列,幽花晚秀妍。 子孫環舍後,兄弟對齋前。 樹果非求息,臨流靡察淵。 卜鄰同晏宅,任地得周廛。 往復康莊路,過從鄉里賢。 招來三徑士,疏引一人泉。 金谷雖慚石,蝸廬已勝先。 烝嘗時近享,香火道心虔。 左右岡兼阜,縱橫陌與阡。 思歸誠久矣,到此是終焉。 籬援叢芳枳,庭除繞碧鮮。 尚之南學遠,休璉北邙偏。 街柳長垂带,堤榆未墜錢。 窗閒靖節傲,梧老惠施眠。 去國魂勞斷,銘恩骨待鎸。 幸安蓬戶奧,烏用鐵樞堅。 刁嶺東隅見,林莊幾世傳。 杉松高掩抱,岩麓勢聯綿。 構築多遺址,經營信昔緣。 毋勞借官地,便可入寥天。 歌哭于斯室,耕桑待有年。 誰知真趣在,平地即神仙。
拼音
蘇頌

蘇頌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知江寧。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爲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於律歷提舉研製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知揚州,徙河南。紹聖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 ► 6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