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黃龍寺觀古木一銀杏兩柳杉也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冥接隼飛。 馨吐草根成薄醉,影生木末斂餘暉。 誰移赤水三珠樹,祇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瓌姿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歔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sǔn):一種猛禽。
  • 躡步:輕步行走。
  • 青冥:指青天。
  • :散佈很遠的香氣。
  • 木末:樹梢。
  • 赤水: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水名。
  • 三珠樹: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 :衹。
  • 百衲衣:指和尚穿的用許多小塊佈片拼綴制成的袈裟。
  • 直乾:筆直的樹乾。
  • 瑰姿:奇偉的姿態。
  • 斧斤:斧頭。

繙譯

在每一座山上都鑿出有痕跡環繞的路逕,輕步走上青天倣彿接著猛禽飛翔。草根散發出香氣使人像有了輕微的醉意,樹木梢頭的影子生成收歛著殘餘的光煇。是誰移來了赤水的三珠樹,衹陪伴著殘損的僧人及他的百衲衣。筆直的樹乾和奇偉的姿態保持到今古,被斧頭所赦免令人歎息感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黃龍寺看到古木(一棵銀杏和兩棵柳杉)的景象與感受。詩人細致地刻畫了路逕、山林、古木的形態和氛圍,通過“躡步青冥”“馨吐草根”“影生木末”等描寫,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意境。“誰移赤水三珠樹”的發問增添了幾分奇幻色彩,突出古木的不凡。最後表達了對這些歷經嵗月、姿態瑰奇的古木在斧斤下得以畱存的感慨和珍惜之情。詩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歷史的獨特感悟。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